首页 > 财媒聚焦 > 正文

用心谱就“新”答卷——金融机构全力服务新市民纪实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年02月10日
阅读量:

一年来,各地银保监局主动压实责任,强化监管引领,银行保险机构跑步“入局”。截至目前,已推出超3万个专属金融产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为民答卷。

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约有3亿人走入城市,通过就业、就学成为了“新市民”。他们努力奋斗,追逐梦想,与城市同生共长,一步步实现着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祖国新时代发展蓝图上不可缺少的“拼图”。

3亿新市民背后牵绊着数以亿计的家庭,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不仅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对于推进共同富裕也具有重大意义。

银保监会党委站在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高度,关注着这一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为解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搭建了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政策框架。

一年来,各地银保监局主动压实责任,强化监管引领,银行保险机构跑步“入局”。截至目前,已推出超3万个专属金融产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为民答卷。

让“忧居”变“有居”

“安居”是“乐业”的前提,住房是让新市民真正得以扎根城市的基础。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提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支持新市民安家。

2022年2月8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

2022年11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鼓励商业银行发行支持住房租赁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增加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和经营性贷款投放,并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以广东为例,作为全国外来人口第一大省,到2021年末,广东省新市民人数超过4000万,其中大部分人选择租房居住。截至2022年末,广东住房租赁(含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余额超7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金融支持住房供给力度持续加大。

山东出台专项制度,鼓励各地将建成未售商品房用作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人才房等,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为满足新市民购房需求,在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批效率、额度倾斜等方面,银行机构也给予优先保障。

在青岛,农业银行向新入城购置房产的农村户籍新市民发放“农民安家贷”按揭贷款4.63亿元,共同借款人范围扩大到兄弟姐妹,借款人年龄由最高70周岁延长至最高不超过75周岁。

银保监会还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完善保险保障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保护新市民合法居住权益。

创业更要乐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市民群体的创业就业是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调查显示,新市民群体大多从事建筑装修、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前期投入和日常运营都需要资金支持。传统信贷模式下,新市民获取信用类金融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对此,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全力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满足新市民在城市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合理金融需求。

2022年5月,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再次强调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均等性和便利度。

云南银行业加大对新市民创业就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优化办理流程,按规定免除反担保要求。2022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1亿元,带动就业21.35万人,争取财政贴息资金13.7亿元。

福建创新探索“城乡联合贷款”,从新市民输入地和输出地双向发力,发放“个人版银团贷款”。以输入地机构为贷款主办行,输出地为贷款协办行。主办行牵头开展贷前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协办行协助办理背景调查、抵质押登记和风险处置。主办行和协办行分工协作、分享收益、分担风险。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自2022年3月份试点推出跨地域联动的“新市民贷”以来,已累计授信12.97亿元,贷款余额10.59亿元。

在江苏,新市民被纳入了“富民创业贷”支持范畴,2022年发放132亿元贷款支持7.9万人创业,部分地区经财政贴息后的实际融资成本低至2.2%。

四川银行机构引入政府担保基金、担保及贴息机制,结合再贷款、转贷款等低息资金政策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截至2022年末,当地银行机构共向新市民发放创业就业贷款97.5亿元,其中个人创业担保贷款5.5亿元,投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贷款余额51亿元。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获得感,还需要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银保监会明确,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不仅要在产品上下功夫,银行保险机构还需优化基础金融服务,提升服务可得性和获得感。

在监管引领下,各地银行保险机构普遍通过在营业网点设立“新市民之家”等服务专区,集结专属服务资源和人力配置,形成网格化的新市民服务格局。

从各地实践经验来看,政银数据合作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精准服务新市民的重要举措。同时,借助金融科技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有所得而无所忧

维护新市民群体合法权益,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将权益保障落到实处,一直是银保监会的重要关切。

针对农民工代发工资拖欠等问题,广东出台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政策文件,银行机构对接住建部门信息系统,累计代发农民工工资266亿元。陕西部分保险公司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业务,配合劳动监察等政府部门,保障相关新市民群体劳动报酬按时发放。青岛银行业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保函业务,开立专户3546户,发放工资175.1亿元。

劳有所得的同时更要让新市民劳无所忧。孩子是家庭的未来,银保监会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要求,缓解新市民子女“上学难”,助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近年来,各地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努力强化对托育机构和新市民子女就学的金融支持,并取得积极成效。

在湖南,银行保险机构共推出培训和教育领域金融产品42个,2022年累计发放贷款金额24.13亿元,同比增长67.64%;承保人数近400万人,保障金额同比增长84.34%。

对新市民因健康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险理赔服务也能给予及时合理的经济补偿。

“惠民保”作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各地也不断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在深圳,普惠型商业补充保险参保人数超过950万人,广泛覆盖了新市民特别是非深户新市民的医疗保障需求。

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云南的“春城惠民保”不与户籍挂钩,降低了2022年度免赔额,扩充了高额特效药目录药品种类,还将特殊病门诊纳入报销范围,切实提高保障水平。2022年度,该产品累计承保105万人,合计保费7245.38万元。

当前,在政策引领下,新市民金融产品创新提速扩容,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也从“落下脚”变成“扎下根”。

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系统工作,做好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还需要监管部门和行业主体的不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各类新市民群体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通过不断完善金融供给,让新市民更充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早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