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列国鉴·日本|记者观察:日本能否走出通缩变数仍存

新华社|2024年04月16日
阅读量:

日本经济评论家门仓贵史表示,只要通胀不是来自于国内需求旺盛及工资成本增加等因素,日本经济重陷通缩的风险依然存在。

新华财经东京4月16日电(记者刘春燕)日本厚生劳动省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日本实际工资收入连续23个月同比减少,工资上涨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局面持续。早些时候,日本中央银行在通胀目标“有望达成”前提下,宣布结束负利率等超宽松货币政策。

205123383556812801.jpg  这是3月19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日本银行总部。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日本政府和央行希望借通胀持续推动企业加薪,促进需求扩张,形成良性循环,以帮助摆脱通缩。但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3月19日在记者会上回避有关上述举动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常化”开始的问题,并坦言目前离“持续稳定达成”2%通胀目标仍有距离。

央行“提早”加息

日本央行3月19日宣布将政策利率从负0.1%提高到0至0.1%区间,结束持续8年的负利率政策。这是日本央行17年来首次加息,更意味着“安倍经济学”的代表性政策在持续11年后终结。

日本央行于2013年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提出2%通胀目标。2022年以来,日本经济显现一系列积极变化,似乎正在走出通缩。有观点认为,日本是时候退出“超宽松政策”了。超宽松政策长期持续导致市场机制扭曲、副作用凸显,海内外对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呼声高涨,日本国内对日元过度贬值也批评颇多。

媒体和专家分析,虽然去年以来美国通胀回落缓慢、美联储降息预期一再推迟,但今年年中以后开始降息概率较大,这使拟反向行动的日本央行窗口期有限。为了避免两大央行反向操作带来剧烈市场动荡,日本央行被迫提前采取行动。

事实上,日本央行宣布结束负利率以后政策利率上调幅度较小,并且承诺将以购买国债等手段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因此,这次政策调整最大意义在于明确了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

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木内登英认为,日本央行开启政策“正常化”行动确有“抢跑”之嫌,如果未来通胀回落、2%通胀目标未能持续稳定达成,将有损央行信誉。但无论如何,结束效果不佳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迈出“正常化”第一步意义重大。

摆脱通缩有难度

日本政府2001年3月首次公开承认经济处于温和通缩状态,并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物价继续下跌,工资会随着企业利润减少而下降,消费支出也将难以回升。从那时起,这种恶性循环一直困扰着日本经济。日本政府和央行希望借通胀持续推动企业加薪,促进需求扩张,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走出通缩。

205123388699029504.jpg  2023年11月15日,人们走过日本东京涩谷车站前的十字路口。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从表面上看,日本通胀持续,但本轮通胀始于进口物价上涨及日元贬值,主要是成本推升型通胀,今后能否顺利转化为需求拉动型通胀仍有待观察。

路透社3月29日报道,日本首都东京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3月同比上涨2.4%,与市场预测中值相符,较2月2.5%的涨幅有所放缓。东京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是日本全国数据的早期指标,东京核心通胀放缓以及工业产出2月意外下滑,令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后何时会再次加息的不确定性增加。一系列经济疲弱迹象显现,可能促使日本央行放缓加息步伐。

木内登英指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为了能在秋季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获胜从而继续担任首相,非常希望能宣布摆脱通缩,作为自己的施政成果。但对日本国民来说,由于实际工资持续下降,目前的通胀是“坏通胀”,完全谈不上良性循环,以物价上涨为由宣布走出通缩恐怕只会招致国民的批判。

《东京新闻》指出,所谓摆脱通缩,应意味着物价持续上涨,企业从中受益,工人持续加薪,消费明显回暖,经济不会重陷通缩。

205123417039941633.jpg  这是3月13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东京塔和盛开的樱花。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目前来看,日本政府宣布摆脱通缩仍有难度。首先,今年开春以来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占比最大的食品价格涨幅放缓,日本通胀压力年内或将趋于缓和。其次,实际工资仍在持续下降,工资涨幅追不上物价涨幅的局面仍在持续。第三,个人消费受到明显抑制。内阁府最新数据显示,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0.3%,连续3个季度呈现负增长。

春季劳资谈判被日本政府视为良性循环能否形成的关键。初步统计显示,今年涨薪幅度或高于去年,但数据目前主要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且涨薪并非人人受益的基础工资上调,中小企业工资涨幅明显低于大企业。此外,依据新劳动法,4月1日起,劳动者劳动时间上限将受到严格控制,加班工资减少也将成为抑制收入增长的因素。

日本经济评论家门仓贵史表示,只要通胀不是来自于国内需求旺盛及工资成本增加等因素,日本经济重陷通缩的风险依然存在。

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所长戴二彪指出,“安倍经济学”经济政策实施至今,虽然对刺激出口、促进投资、拉动就业和消费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日本人口结构少子老龄化、产业结构转换滞后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顽疾仍在,国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在消费、投资欲望没有真正走强情况下,尚难期待日本经济较快出现良性循环。

市场仍看美联储

日本央行加息“靴子”落地后,全球投资者关注重点重回美国市场,美联储何时开始降息、年内会降息几次的判断仍是当前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

205123393522479104.jpg  这是2022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日元和美元纸币。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戴二彪认为,出于政经稳定考虑,日本政府和央行对金融政策的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相当慎重。换言之,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日美息差及日元汇率走向将主要取决于美联储的政策。

受美国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超预期等因素影响,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近期大幅走低,4月16日一度跌至1美元兑超过154日元,为1990年6月以来新低。虽然眼下日元与美元息差仍然巨大,日元处于极度疲软状态,但美联储等主要央行今后将走向降息以及日本央行将缓慢加息的趋势不会改变。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丁可认为,未来日元升值不可避免,预计东京股市继续上涨将面临阻力。届时中国资本及海外机构投资者涌入日本市场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日本制造业回归也将受到抑制。虽然日本在供应链某些环节的地位仍不可替代,但受人口少子老龄化难以逆转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长期走势并不令人乐观。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