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高端访谈】晋江市长王明元:扎根实体构建新质生产力“点—线—面—体”

新华财经|2024年04月17日
阅读量:

新华财经近日独家专访晋江市长王明元,王明元用“布点—串线—铺面—驻体”详细分析了晋江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道路。

新华财经福州4月17日电(记者何丰伦、吴慧珺、王虎云)传统经济强县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转型升级换代,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国内大市场持续挖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这是我国不少县区普遍面临大的问题。新华财经近日独家专访晋江市长王明元,王明元用“布点—串线—铺面—驻体”详细分析了晋江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道路。

记者:晋江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做了哪些领域的实践和探索?

答: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是“晋江经验”最鲜明特色,也是晋江培育新质生产力最大的优势和抓手。我们坚持推动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我们牢固守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坚持制造业当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规模达8000亿元,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获国务院激励,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第三。

围绕核心“着力点”。我们全力加速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锚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创新赋能、绿色赋能、数智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向“高”攀升。深化推进“高精巨新”科技型企业“四个倍增”行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先后落地12家国字号科研平台,培育了849家国家高新企业、195家战新企业、18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3家专精特新企业。二是推动向“绿”扎根。举办“绿色创造·向新求质”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出台纵深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减污、降碳、扩绿、增效,打造了1个国家绿色工业园区、1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种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三是推动向“智”前行。开展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数字化转型12条措施、软件信息业16条措施,落地华为、北理数智、兵装58所等平台,组建运营数字化服务协作联盟,开展110多场数智转型沙龙、培训活动,先后培育46个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优秀场景,28个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县市。

找准突破“集中点”。我们全力以赴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一方面,加快布局新赛道,聚焦集成电路、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加大项目招引,推动产业加快沿链聚合。如集成电路产业,以晋华、渠梁两大链主企业为依托,采取“龙头+基金+专业机构+标准化厂房”的大招商策略,先后对接落地52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形成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与材料—配套及终端应用全链条的产业集群。核技术应用产业,落地总投资47亿元的医用同位素、总投资20亿元的睿斯科肿瘤先进粒子治疗设备项目,与中国核电集团达成系列合作,全力打造“中国核医学谷”。另一方面,抢占两岸融合发展先机,以南翼国家高新区作为新兴产业落地的重要载体,共包括安海、东石、内坑、金井、英林5个镇域(总面积253平方公里,人口60.75万人,经济体量占晋江38.4%),将着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新产业新赛道引领区、厦泉金未来科技城、海港空港经济集聚区。召开南翼高新区首届场景创新大会,发布13大综合场景、28个场景机会,场景价值总规模超千亿,累计策划项目165个、总投资1113亿元。

找准产业“承载点”。我们先人一步,做强产业空间载体。抢抓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契机,全市域摸排9.5万亩低效用地,出台11份政策文件,盘活低效用地超6500亩,成为全国、全省盘活低效用地典型,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坚持“产业社区”理念,纵深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重塑高品质产业空间,已建成产业空间超400万平米,先后入驻园区企业318家,招商去化率达95.2%,规上企业入园率提高到54%。

记者:晋江是如何扶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和强化企业合规发展,从而形成全国百强县上市公司集群现象。

答:找准“点位”,精准“布点”的同时,我们坚持“串线”“铺面”,这就是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支持。晋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设,从改革开放初期,借力“三资”(集资、侨资、外资)开启乡村工业化;21世纪初,提出“资本上市”战略,引导企业融入资本市场,迈上发展“快车道”;再到近年来开展资本市场新突破三年行动,持续推进“资本赋能”,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52家,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县域前列,上市公司总市值超4000亿元,形成资本市场上独特的“晋江板块”。

完善政策体系。结合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每两年定期更新企业上市鼓励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加快金融业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北交所上市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从资源培育、财税奖励和补助、募投导向、再融资、并购重组、产融结合、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配套近百条专项扶持措施,全方位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引导企业抢抓资本红利和市场发展机遇,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超4亿元。

强化服务引导。早在1999年,股票发行从行政主导的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民营企业上市迎来机会,晋江市委、市政府就在全省率先成立上市办,组建上市专业服务团,“一企一策”服务引导;近年来,还对接落地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永久举办地、全国第二个北交所县级服务基地,为企业上市提供专业服务。目前,我们按企业行业特点、规模、财务指标、成熟度、上市意愿,建立上市后备、北交所后备、挂牌后备3个后备梯队,进行分类指导,联合相关部门做好上市后备储备、北交所后备储备和挂牌后备储备工作,加强梯次培育。目前,共有103家企业纳入晋江后备企业,其中上市后备企业41家(科创板上市后备5家)。

造优金融生态。我们全力构建与晋江地位和体量相匹配的地方金融体系。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21家,存贷款余额达5457亿元。打造金融广场,成立泉州首个基金集聚区—“晋金私募汇”,累计注册基金227家,规模达199.8亿元。我们还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发展母基金,以及11支产业基金,构建超“1+N”产业基金体系,总规模达155亿元。

促进合规发展。注重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实现产权明晰化,完善法制战略规划,提升内部管控能力,推动从家族企业到规范企业的脱胎换骨。同时,成立由公检法等部门和律师协会、青商会组成的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服务联盟,构建“合规体检+刑事合规+合规人才培训+合规论坛+法治宣讲”的五位一体服务体系,设立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服务中心,建设研发企业法律风险自检系统,制定行业合规指引,常态化开展合规人才培训,免费为企业提供特色合规体检服务,引导企业合规发展。

记者:政府“有形的手”是如何有效配合市场“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在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培优龙头骨干企业、集聚提升优质企业家群体、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有哪些好做法好经验。

答:“晋江经验”中“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成功关键,晋江始终坚持整个构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生态圈”“生态体系”,发挥政府“有形的手”,扮演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角色,让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发展。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科技创新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顺应时变,在变中求新、求进、求突破,这是我们政企必须直面的新课题。我们着力推动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双创基地建设,聚焦企业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各类难点堵点,先后培育引进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等四大本硕高校,落地中国科学院、中纺院、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等12家高能级科研平台,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晋江三创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连续5年增长20%以上,培育了6家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7家重点实验室、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步伐。

培优龙头骨干企业持续成长体系。我们坚持“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引导产业龙头扎根本土、布局全球,打造一批产业链主,先后出台实施鼓励增资扩产6条措施,建立要素资源保障与企业产出贡献相挂钩机制,一项目一专班调度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近3年均策划投资额超亿元增资扩产项目超300个,其中,安踏智慧产业园、恒安卫品智能产业园、百宏纺织智造产业园等27个重大项目投资合计超900亿元。目前,全市共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4家,有67家企业入围省级龙头企业、13家企业入围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

打造优质企业家集群发展体系。我们把企业家作为高层次人才以及晋江发展最宝贵财富,设立“晋江企业家日”,组织“企业家重返北大问道之旅”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新生代企业家领航计划、“青蓝接力”行动,开设“北大总裁班”、青年企业家混沌班,加强民营企业家梯队培育、素质培养和代际传承,有效积蓄晋江民营企业发展后劲。

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体系。我们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理念,打响“晋心晋力”营商服务品牌,每年开展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为产业升级明方向,与企业一同谋发展。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政企才早午晚餐会等活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难题。实施综合窗口改革,开设“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企业服务”专窗,率先推出“单一窗口”、“模拟审批”、“桩基先行”、工业用地“五证同发”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先后获批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民营企业首席服务官机制,探索选派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到市镇两级政府部门担任“亲清政商专员”,深化市领导挂钩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商协会问题诉求联调工作机制等制度,多渠道收集、及时响应民营经济人士诉求。推动落实“四敢”要求八条措施,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政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在服务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放下包袱、担当尽责,营造既亲又清、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政商交往氛围。(完)(参与调研人员:翟卓、张新新、高少华、雷肖霄)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