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引擎”作用持续发挥

新华财经|2024年04月25日
阅读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始终以夯实协同创新基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和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共同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地区创新能力、活力稳步提升。

新华财经北京4月25日电(记者王艳刚)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校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以下简称《京津冀10周年记》)。十年来,随着京津冀三地创新“软环境”不断优化,京津冀地区创新发展势能日益强劲,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专利实现量质齐升,标志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始终以夯实协同创新基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和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共同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地区创新能力、活力稳步提升。

《京津冀10周年记》表示,京津冀三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共建,通过大力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采取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发展模式,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开展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加速推动前瞻性创新;持续深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建立起京津冀协同创新“1+3”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出按出资比例共享税收与运营收益、按创新贡献分配增值收益等多种区域利益共享模式,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日臻完善,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京津冀10周年记》指出,京津冀三地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创新策源地与创新承接地良性互动,深化拓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协同创新模式,积极破除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堵点,在多领域加强协同合作,促使人才共享成为常态、资本关联日趋密切,创新要素实现互通共融,协同创新态势愈显蓬勃,兼具创新活力与协同效应的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创新合力不断凝聚,三地持续深化创新合作,联手攻克一系列“卡脖子”难题,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长安链”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日益彰显,创新产出质量稳步提升。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