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 > 正文

农业产业扶贫的中国范本与金融实践

新华丝路|2021年10月27日
阅读量: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财政投入、金融信贷、特色保险等方面,协调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大、精准度高的政策举措,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超过40%。

新华丝路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马悦然)发展产业是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财政投入、金融信贷、特色保险等方面,协调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大、精准度高的政策举措,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超过40%。

截至2020年12月,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6800多亿元,并将贫困因素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等资金的测算分配因素,高标准农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都向贫困地区倾斜,全国832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实现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河北阜平:保险精准扶贫推动食用菌成了“致富菇”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地处太行深山区,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阜平县立足比较优势,选定以香菇和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五年时间,食用菌产业从“零基础”起步,迅速发展成为“一号”扶贫产业。

阜平县摸索保险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建立起“政府+保险+银行+农户(企业)”的精准扶贫模式”。其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挥重要作用,在阜平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作为突破口,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自然灾害事故和市场价格下跌双重保障,通过保险兜底,协助基层政府重塑信用体系,降低农户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稳定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期,建立“政府+保险+银行+农户(企业)”的金融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和农户贷款难贷款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以“保险引进去”,推动“金融活起来”,助力“产业兴起来”,实现“群众富起来”。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阜平县投入3亿元成立惠农担保公司,与7家银行合作,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8亿元;在全国首创成本损失险,每个菌棒政府补贴保费60%,累计保险理赔5000多万元,兜住生产经营风险。

此外,阜平县完善企业和农户的联结机制,食用菌产业建立“六位一体”“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林果产业建立土地资源入股、收益五五分红模式,农民通过以资产入股、参与土地流转和劳动务工等方式,获得股金、底金、薪金“三金”收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就业全覆盖。

五年时间,“阜平模式”助力阜平食用菌产业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覆盖140个行政村,直接参与产业的群众1.5万户,其中贫困户6620户,带动群众增收2.5亿元。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0年,河北栽种鲜食用菌总产量达318万吨,同比增长17.7%,带动50万农民受益,小蘑菇已成为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致富菇”。

山西大同云州:保姆式服务助力“小黄花、大产业”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原大同县)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贫困村80个、贫困人口32926人,贫困发生率30.8%。云州区种植黄花有600年的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全区把黄花作为产业扶贫和“一区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

云州多方聚集合力,为黄花产业开展“保姆式”服务。在给予种植补贴的基础上,投资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投资2.6亿元,实施万亩农田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雁门关外生态畜牧交错带建设等12个项目等;解决加工问题,加大对新建和引进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区政府与市经建设投资公司联合投资2.13亿元新办黄花产业发展公司,建成4条黄花加工流水线,流转土地1.14万亩建设黄花种植基地,投入1.5亿元对晾晒场、晾晒大棚和冷库建设进行补贴等。解决黄花产业种植的前后两端之忧。

同时,云州大力推广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民出一点的方式,协调保险公司开办两个新险种,以每亩300元、420元的保费,农户最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赔付,2019年两项保险参保面积5.38万亩次,保费1748万元,其中市、区政府补贴1291万元、农民自筹457万元,共理赔3751万元。2020年,云州区内4家保险公司承保面积达到11.3万亩次,其中3.5万亩黄花遭受雹灾进入理赔程序,增强了农民低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此外,创新实施“黄花贷”,发放2.87亿元小额贴息贷款,凡种黄花的均可享受到专项贷款,缓解资金不足问题。近几年,云州区黄花种植从2万亩发展到17万亩,实现了贫困人口人均1亩的目标。2020年,黄花产值达11.18亿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4100元,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黄花成为了云州区群众的脱贫宝、致富花。

湖北咸丰:将“小茶叶”做成高质量扶贫的“大文章”

湖北省咸丰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这里还是全国茶叶优势生长区。近年来,咸丰县立足生态优势,抢抓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机遇,按照“基地做绿、加工做深、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销售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将“小茶叶”做成高质量扶贫的“大文章”。

咸丰坚持将高新技术作为茶业产业壮大的支撑点,多点发力,如与国家茶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展科技扶贫行动;引进自动、规范、安全的生产机械,改进工艺流程,分类生产包装大宗茶、名优茶和高端茶,满足不同消费需求。2015年以来,利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优势,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和东西部协作等部门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3亿元,投入茶叶全产业链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020年,全县茶叶亩均收入达到7000元,比2015年增长130%。

“打造一批龙头,带动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咸丰坚持高成长培育精心谋划包装茶叶招商引资项目,打造配套完善、承载力强的园区厂房,引进和培育了安吉茶叶集团、正邦集团、宝源生态农业等一批高成长茶叶龙头企业。2020年,全县累计加工春茶干毛茶5343吨,同比增长17.2%,实现春茶综合产值11亿元。作为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服务试点县,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咸丰县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向茶企发放贷款7900万元,保障春茶采收和生产顺利进行。

此外,咸丰县积极探索产业链齐全、利益链紧密的茶叶扶贫模式,在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逐渐形成多方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思路。吸引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打造“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截至2020年底,形成了90家茶企带动200多个农民合作社和2万多贫困户的“抱团式”扶贫格局。

在突出重视品质、产业链、品牌等多方面谋划下,2020年4月,咸丰县摘下“贫困县”的帽子,实现“茶乡因茶而美,茶农因茶而富”。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