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 > 正文

五大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传达了哪些重要精神?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5日
阅读量:

导读: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党委,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分别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和“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五个方面对《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进行了深入解读。“IMI财经观察”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要有正确的立场、思想和战略,也要有正确的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做好金融工作更要坚持稳中求进。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这是金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这在全球大国中是唯一的。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各种有利条件,坚持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试点先行,稳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坚持预防为先、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深刻洞察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围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有机构成。金融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成功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这是全面把握和统筹“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从国内看,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金融系统使命在肩,责无旁贷。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这都要求金融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犯颠覆性错误,在稳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创造条件稳步前行,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科学内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稳”是大局和基础,该稳的要稳住。如果金融搞不好,甚至爆发金融危机,那么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重挫。金融工作必须坚持稳字当头,大方向要稳,方针政策要稳,战略部署要稳,宏观调控、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监管、风险处置等都要稳,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进”是方向和动力,该进的要进取。金融发挥着媒介交易、配置资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重要功能,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稳不是不作为,不是机械求稳,而是要在稳住基本态势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牢牢掌握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战略主动,增强发展韧性,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和“进”辩证统一,需要一体把握。不稳难有进,有进才有稳。要统筹兼顾稳和进,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在把握好平衡、时机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尊重金融客观规律和实际,既反对冲动蛮干、急于求成,又反对消极应对、不思进取。坚持先立后破,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用科学合理的新机制打造金融发展新动能。

三、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金融实践中落实到位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金融工作的娴熟能力和高超智慧。我们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体理解、把握、落实“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实现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的良性互动。

防风险要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要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稳慎周全、妥处存量,不能养痈遗患,也不能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以进促稳、严防增量,切实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按照“四早”原则,举一反三尽快扎紧制度“篱笆”,绝不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强监管要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切实动真、碰硬、亮剑。金融监管是防控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规范金融秩序的关键性制度设计。要加快填补监管制度空白,加强监管协同,落实兜底监管责任,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坚决扭转重发展、弱监管和风险击鼓传花、捂盖子的积弊。监管、对监管的监管都要“长牙带刺”,发现问题坚决亮剑。处理好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金融创新是要搞的,但不能乱创新,不能搞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创新”。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不行的坚决不能搞。

促发展要在坚守根本的前提下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如果金融热衷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围绕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政策协同,支持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统筹做好“加减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围绕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六大支柱”建设,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坚守初心、回归本源、做优主业、做精专业,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跨界、无序扩张。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扎稳打、善作善成,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作出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为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中国金融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需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货币信贷总量要稳。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稳定货币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基础”。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关键是把握好度,而非越多越好。特别是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需要改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树立质量和效率优先的观念。

近年来,人民银行注重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202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5%,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9.7%,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6%,均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充分有力。未来,还将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均衡投放,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以金融总量的合理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把握好金融资源存量和增量的关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接近250万亿元,金融总量已经不少,盘活存量信贷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会显著提升,这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事实上,对于支撑经济增长来说,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沉淀空转、优化贷款投向,与新增贷款同等重要。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继续加强监测,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与多部门加强配合,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到有增有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从“增”的一面看,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持续加力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近年来,人民银行注重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优化信贷结构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均明显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例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持续推进,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被逐步偿还;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将减少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贷。

除了信贷结构,广义上还要不断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存在“资金配置不均衡,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需要直接融资加速推进,这会对信贷资金形成良性替代,有助于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供需更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

第四,兼顾内外均衡,统筹好利率和汇率两种资金价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利率上,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净息差,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近年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1%,同比下降0.75个百分点。汇率上,要坚持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同时坚决对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从与我经贸往来较多经济体的货币看,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分别升值2.0%、0.2%、1.1%,对日元汇率总体持稳。

第五,采用多元视角科学评价金融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提出,“要结合金融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好”。新形势下,评判金融支持应以更加丰富多元的视角进行观察。一是看利率下降的成效。贷款利率由资金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供不应求时利率会明显上升。反之,如果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则说明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总体上被合理满足。二是看信贷结构的优化。为支持经济转型加速深化,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能更好反映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三是看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社会融资规模。信贷增长只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众多渠道之一,在此之外还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和融资增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信贷投放等几对关系,综合评估多渠道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着力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助力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扛起防控金融风险的政治使命和监管职责,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深刻认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意义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关乎国家长治久安。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疏忽懈怠。必须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也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当今世界,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一个国家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现代化进程往往就被迟滞甚至中断。必须增强金融报国情怀,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实践中,重大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社会财富受损、金融服务中断,直接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决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广大群众更好共享金融发展成果。

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有力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我国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是我们防控金融风险的最大底气、最强支撑和最有力保障。我们将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目前,作为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盘的大型金融机构总体稳健,风险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大力度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防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作,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关联交易。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推动“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多措并举充实行业保障基金等风险处置资源。

强化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当前,金融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相互交织、密切联系,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特别强。必须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推动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配合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统筹抓好化债和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严禁“无照驾驶”、“有照违章”。牢牢把握国际局势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妥善应对外部冲击风险。

以改革破解金融风险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风险和难题,要靠深化改革。随着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不断提高,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健全金融法治,优化融资结构,完善机构定位,深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防控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金融一旦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正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严防脱实向虚、自我循环,把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把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金融支持的关键着力点,做好“五篇大文章”,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三、坚决扛起强监管严监管的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最需要监管的领域,金融监管体制和能力要适应我国金融体系发展要求。我们将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强监管严监管,推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持续增强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以科学的监管框架促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随着金融体系日益复杂,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关联性大大增强。必须在吸取经验教训基础上,以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强化监管科技应用,打造监管“千里眼”、“顺风耳”,增强主动防控风险能力。

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以严的主基调破解金融监管“宽松软”。强监管严监管是党中央对金融监管鲜明的政治要求,“长牙带刺”是检验强监管严监管的重要标尺。必须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加大稽查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强化监审联动、行刑衔接、纪法贯通,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切实增强监管震慑力和有效性。

加快完善监管协同机制,以“全覆盖、无例外”助力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必须推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拉紧责任链条、优化分工协作,筑牢金融监管安全网。针对非法金融活动,坚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坚持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形成防控金融风险合力。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断夯实支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坚决打赢金融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党的建设搞得好不好,事关金融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决定金融事业成败。必须更好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对金融监管工作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刀刃向内”,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查处各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重点查处“靠监管吃监管”、“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等行为。

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力实施“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建设工程,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与各方面一道形成强监管、防风险的铜墙铁壁。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中国证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涵,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证监会党委把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本市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资本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八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的市场属性极强,规范要求极高,这要求我们在做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时,进一步深化对资本市场发展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市情的认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一、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创新活跃的行业,金融创新能力是金融强国的重要软实力。以现代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现代投资体系为特征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各国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投融资功能逐步增强,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这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也要看到,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任由其无序发展,可能引发风险、造成乱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搞伪创新、乱创新,甚至借金融创新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酿成巨大风险。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科学处理好发展与规范、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守牢风险底线,确保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始终沿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

二、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中国证监会党委深刻认识到,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法治,加强监管,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法律和市场规则体系。金融交易涉及复杂多样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信息不对称特征,对信用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有健全的监管制度。资本市场涉及面广、利益主体多元,必须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着力推进基础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发展阶段要求的资本市场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持续提升金融治理效能和监管有效性。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金融创新更新迭代快,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和强外溢性,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及时消除空白和盲区。资本市场是各类风险的交汇口、泄洪区,要坚持“两强两严”,依法从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切实保障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制约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包括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融资结构不合理,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小微企业不够充分有力等。这些问题在资本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必须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着力破除相关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债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三、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党委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抓紧完善配套制度规则,推动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形成和落地实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证监会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一总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次作出重要部署。资本市场在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有可为。要促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有效支撑科技创新,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依法全面加强监管,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坚持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不断提升监管针对性有效性。落实好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监管震慑,净化市场生态。坚持看不清管不住则不展业,加快构建从入口、持续监管到出口,再到机构监管、交易监管的全方位立体化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和与之相匹配的监管能力建设。

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又自带风险基因,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开放与安全,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防范化解风险,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切实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强化对资本市场风险的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完善对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问责追责机制,压实风险防控责任。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法治兴则市场兴,法治强则监管强。要更好发挥法治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加快推动制定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公司债券监管条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幅提升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以高质量法治保障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金融开放和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前进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高度概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金融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型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一是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制度规则,增强金融领域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二是推动规制更加科学合理和透明高效,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三是促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四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提高在国际经贸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水平开放可以促进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通过竞争机制促进金融业发展,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有序推进金融业开放,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安全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金融业开放的同时,要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金融安全不是没有金融风险,而是金融体系可以有效管理风险,使风险处于可管控、可化解的状态,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2008年,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给多国民众带来了灾难性影响,此后各主要经济体整体强化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但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依然没有消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要积极主动防范外部对我国的负面溢出效应。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全球大国中唯一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具有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全面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要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在实践中完善外资安全审查等机制,构筑第二道防线,强化基于国际监管标准的持续审慎监管,在控制和化解风险上掌握主动权。

三、平衡好金融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外汇管理部门要关注风险防控能力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的适配与平衡,努力在开放和安全两个维度上均有所改善。

以金融高水平开放促进金融安全。我国的高水平开放是以进促稳的开放。通过开放可以增强金融业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属性,增强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深度和韧性,通过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来夯实安全的基础。要坚定不移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稳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高水平开放。金融开放必须牢牢守好安全底线,既要“放得开”又能“管得住”。要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范水平,筑牢“防波堤”。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优化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分析、评估、预警机制,丰富政策工具箱,切实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外溢和冲击;强化外汇领域监管全覆盖,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不断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必须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走深走实。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