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江苏省分行:加快前瞻性布局碳交易金融实践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器”,有望推动中国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碳市场,也为国内商业银行绿色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遵循先地区试点,再全国推广的发展策略。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交易兼具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海外碳交易体系起步早,商业银行碳交易金融创新、产品相对成熟,主要涵盖传统信贷、新兴融资、碳交易金融衍生、碳资产管理等服务。

近年来,中国国内试点地区陆续推出碳债券、碳远期、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近20种创新产品,但因市场规模有限、活跃度不高,绝大多数属于金融机构的“首单”“首笔”试点实践,浅尝辄止。从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主要集中在基础结算以及传统信贷产品,未涉足衍生业务。同时,在传统信贷服务方面,涉碳融资规模相对有限,大多把碳排放权配额作为融资、授信的增信举措,展业较为谨慎。

对比中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碳交易金融存在一些难点。一是碳交易市场基本要素不完善,包括市场规模有限,市场法律、政策框架不完善,市场参与者控排意愿、金融需求不足等问题。二是碳金融展业面临诸多风险,比如碳定价缺乏有效性, 碳信贷融资风险偏高,政策支持不健全等。三是碳交易衍生品市场欠发达。四是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虽然银行受一些因素制约,碳交易金融服务相对结构单一、简单,尚未形成碳市场、碳金融协调共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但碳交易金融是商业银行履践绿色新发展理念,贯彻“双碳”目标的重要之举,也是强化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实现自身可持续经营的现实需要。

当前,碳交易正迎来发展机遇。从全国看,碳交易面临市场、政策调整契机。全国碳交易中心落地上海,相关制度规范相继出台,为全国跨区交易、完善碳价形成机制,以及激发市场流动性提供了重要的顶层规划与实施保障。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必然催生围绕碳资产的创设、登记、交易、转入、抵押、清算等配套金融服务需求,为基于碳交易的金融创新提供新土壤;从江苏看,碳交易与碳“达峰”迫切需求契合。按照当前发展轨迹,江苏达峰时点应在“十六五”中期。若要按时完成2030年达峰目标,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投融资,大力节能,提高能效。通过碳交易调动市场积极性,完善碳排放奖惩机制促进降碳优先向更高效的产业和环节倾斜,将成为政府重要选项;从自身看,建行江苏省分行具备良好的碳交易展业基础。一是金融科技水平领先,数字化经营能力较强,有助于构建先发优势。二是创新能力强,有助于提供多层次投融资产品。一方面,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丰富,如“危废贷”、“环保贷”等一批领先市场的创新产品为碳信贷创新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具有丰富的衍生交易经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移植具有良好的人员储备。

为此,建行江苏省分行应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前瞻性布局碳交易金融实践,培育绿色金融新优势。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碳金融组织推动。充分发挥建行江苏省分行绿色金融推进工作小组职能,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管理与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碳金融业务经营发展策略。一是抓好顶层设计。以绿色增长、推动经济、能源和产业低碳转型发展为核心,设计碳金融发展规划、推进措施。二是抓好聚力协同。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或任务型团队,集中梳理当前在信贷、债券、结算、托管、交易等涉及多部门和子公司的碳金融服务,在制度、政策、产品创新方面攻坚克难。

第二,综合服务,打造多层次碳金融服务体系。“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阶段必然催生出控排企业更加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银行既要从客户视角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规划一座囊括基础结算、绿色信贷、绿色投融资、绿色交易的碳金融产品货架,打造绿色资产负债表,也要开展各类基于碳金融的创新,加速碳资产形成,提升碳交易市场活跃度。

第三,引智融智,“政产学研金”融合促进发展。碳金融涉及到行业政策、技术改造、绿色认证评估等诸多领域的探索,需要通过与政府、控排企业、高校、新研机构融合创新,找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金融服务控排企业商业化运作的有效路径。

第四,未雨绸缪,积极识别应对碳金融风险。要从政策调整、产业盛衰、碳排放强度、能源效率、投资者偏好等多维度分析资产配置风险,特别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集中度风险、市场风险,调整优化资产结构配置。

第五,提升能力,打造专业服务队伍。碳金融是新兴业务,需要专业队伍长期跟踪、研究。要通过多种方式为全行碳金融发展顶层设计、部署安排及政策研究补充力量,储备一批绿色金融发展人才。(张莅 陈晓迅 朱海)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