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资讯 > 债券违约冲击“刚兑信仰” 需加快完善信用风险处置机制

债券违约冲击“刚兑信仰” 需加快完善信用风险处置机制

证券日报2016年08月05日09:42分类: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债市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地方国企和央企的信用债连续违约,直接冲击到债券市场的‘刚兑信仰’。对于监管层而言,对已经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要依法处置,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而近期东北特钢债券的连续违约,再次将债券违约推到风口浪尖。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实体不景气、企业亏损面扩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使得债务违约风险随之上升。面对债市违约,一方面应加强对于发债企业的监管,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频出现,相关参与主体都有责任提高警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华泰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宋雪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债市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地方国企和央企的信用债连续违约,直接冲击到债券市场的‘刚兑信仰’。对于监管层而言,对已经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要依法处置,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宋雪涛则认为,随着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逐步打破,信用债风险将面临市场定价,风险敞口无疑较政府隐形背书时代有相当幅度的上升。目前行业之间的信用利差已经出现分化,以钢铁、煤炭、水泥等去产能行业为例,2016年以来信用利差迅速走扩。风险定价独立化机制的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而言,与风险溢价相匹配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相应增强。

宋雪涛认为,我国债券评级普遍偏高和趋同,信用评级变动的频率较国际评级公司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评级程序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和信用评级业缺乏客观独立性,导致评级公信力不高。随着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逐步打破,政府隐形背书时代结束,需要更加中立理性和科学的债权评级。

近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债券发行人经营出现困难,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逐步显现。违约企业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比如光伏、造船、风电、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报告同时表示,下一步要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快完善信用风险处置机制。

董登新表示,面对债市违约,具体措施还应加强信用评级的有效性,提高债务人信息披露要求。(孙华)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