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冰:信用建设从全流程向全覆盖推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7月31日15:16分类:信用观点

核心提示:作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之一,合肥市信用体系建设正从全流程向全覆盖快速推进,已由前期的打基础、建系统、归信息,转入到深应用、抓示范、显成效的阶段。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市在推动信用法制、标准规范和诚信价值观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硬件”建设,软件、硬件建设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程士华、董雪)作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之一,合肥市信用体系建设正从全流程向全覆盖快速推进,已由前期的打基础、建系统、归信息,转入到深应用、抓示范、显成效的阶段。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市在推动信用法制、标准规范和诚信价值观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硬件”建设,软件、硬件建设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记者:合肥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驱动力是什么?

韩冰:不管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对社会和谐的促进,都愈发重要。作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之一,合肥市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从合肥市发展需要来看,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合肥市被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一系列战略定位,合肥市在区位、交通、产业、科教、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凸显。但与沪杭宁相比,我们的城市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尤其在信用示范城市的创建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产业、技术和投资的“硬转型”需求相对应的,是需要实现城市发展环境的“软转型”。只有增进国际化的视野,瞄准信用体系建设先发城市,见贤思齐、拉高标杆,营造一流的社会信用环境,才能吸引和集聚高素质人才与优质资本,促进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从国家战略部署来看,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硬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味着推动传统市场监管与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变革。2016年以来,我国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地方、行业、企业、个人诚信建设,用“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理念促使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向着纵深发展。

合肥

记者:合肥作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之一,通过哪些工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韩冰: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合肥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手较早,2003年合肥市就启动了“信用合肥”建设,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成为合肥市民共识。2015年7月,合肥市成功入选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名单。今年7月18日,合肥市又被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组委会授予“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这标志着“信用合肥”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信用法制、标准规范和诚信价值观等“软件”建设,又涉及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硬件”建设;既关系政府自身信用建设,又需要培育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市场。这就要求“软件”“硬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应用研发等方面实现全流程、成体系的推进与优化。

在“软件”方面,合肥市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在工作机制、信用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立分层推进机制。首先,由市长、常务副市长分别任总召集人和副总召集人,市发改委、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等5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其次,确保督查考核落实到位,把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纳入政府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对于市直及省垂直管理责任单位,其考核分值为3分;县(市、区)的考核分值为2分。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市政府目标任务督查办强化监督,对工作不力、影响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单位,在年度专项考核评优中给予“一票否决”。

二是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包括财政上设置“信用合肥”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全市上下强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真正把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抓常态、抓长效;各级、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抓落实,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等。基本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齐抓共管、考核激励并举、资金保障有力、舆论积极引导的综合长效推进机制。

三是提升信用制度规划和建设水平。首先,统筹规划,印发《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将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广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等工作任务,细化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单位、列出进度计划,建立按月督查工作机制,确保落实到位。其次,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方面,出台了《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共享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政府部门带头使用信用信息开展工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事中、事后监管。

在“硬件”方面,合肥已建成“一库一网五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初步建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利用信息化推动政府工作机制转变。

“一库”即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全市信用信息统一归集、集中存储、管理和应用;“一网”是指“信用合肥”网站,可以提供信用公示、信用信息查询、互动交流等功能;“五系统”包含信用监管服务系统、公共信用服务系统、信用信息征集管理系统、信用数据交换管理系统及支撑管理系统,总体上具备了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提炼分类、监测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功能。

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目前已通过项目验收正式上线,实现全市51个市直单位信用数据共享,归集信用数据2600余万条,达到“数据可进、记录可查、网站可看”的阶段性目标。在搭建此平台的同时,合肥市加强建设人口数据库和法人数据库,初步建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动态共享省、市总量达11亿条次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数据,解决了政务基础数据来源,为基础信用信息的归集创造了有利条件。信用数据和政务数据的有效整合,对打造全市范围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推进政府工作机制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和城市服务个性化水平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硬件”基础的发展促进了信用信息的广泛应用。合肥市按照“以建带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工作。

一是丰富应用渠道,“信用合肥”网站、微信客户端、APP客户端,均已开通信用查询功能,在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现场查询窗口,为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便民查询。二是拓展应用领域,市直44家单位在日常监管、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招标投标、表彰评优、资金支持等921个事项中查询应用信用数据,市发改委在项目备案、资金申报、重大项目稽察和监管等业务领域使用信用信息。例如,在开展安徽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项目评审过程中,通过查询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几家有失信行为记录的单位取消参加评审的机会。市商务局对2016年合肥市级外贸促进政策资金审核时,通过信用查询,对有失信行为记录的项目单位不予兑现相关财政资金政策。三是强化应用深度,例如,市林园局在建设合肥市政府投资园林绿化重点项目预选承包商过程中,将企业信用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得分项;市房产局出台《合肥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考评暂行办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情况考评计分,将结果作为市场准入、资质审批、市场监管、创先评优的依据;市质监局将企业信用纳入监管工作中,出台《合肥市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质量信用市场机制;巢湖市、长丰县、高新区等地推出“创新贷”“订单贷”“银税易贷”等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产品,为诚实守信小微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

合肥1

记者:当前信用体系覆盖面如何?何时能从全流程走向全覆盖?

韩冰:我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全流程工作是完成时,全覆盖是进行时,目前全市已经完成了重点领域的全覆盖,比如市场监管、司法、税务、房地产、环保等。

市场监管方面,与武汉、长沙、南昌签订了《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市场监管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互通互认机制,实现注册登记信息、信用监管信息的共享运用,对四市企业联动实施信用激励、预警、惩戒等措施,推进建设区域合作市场监管一体化机制,逐步达到“信用共管、准入一体、信息互通、执法协作、成果互认、经验共享”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税务服务领域,以《安徽省纳税信用管理实施办法》为制度依据,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对不同信用级别纳税人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A级纳税人可享受绿色通道或专人帮助办理涉税业务,而对列入重点监控对象的纳税人,监督检查频次提高,纳税信用评价结果通报政府相关部门,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政府采购、生产与安全许可、资质审核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

建筑市场领域,我们搭建了合肥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网络平台,目前已有10020个企业、20余万从业人员、12695个工程项目纳入平台信用监管范围。通过制定专业信用评价标准,对建设领域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进行描述认定,共制定不良记录情形682款,良好记录情形190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对建设领域各类信用记录进行精细划分。市建委与市公管局、重点局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限制其招投标承揽工程。

环境保护领域,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企业分为环保诚信企业(95分-100分)、环保良好企业(80分-95分以下)、环保警示企业(60分-80分以下)、环保不良企业(59分以下)四个等级。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在申请环保专项资金或者其他补助资金、环保评先创优时,予以积极支持;环保警示企业,责令企业每季度向环保部门书面报告环境管理及相关环境问题的整改情况,对其从严审批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申请;环保不良企业将被列入重点督查对象,对其加大执法监察频次,实施暂停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等多项联合惩戒措施。

财政资金申请领域,合肥市“1+3+5”产业政策兑现实行部门联合审核,建立由市各政策执行部门牵头,市审计、财政、发改、招商等部门参与,相关县(市)区、开发区配合的政策联合审核机制,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公平公正。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企业享受产业政策支持和政策兑现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依托交易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行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建设。目前,交易主体信用信息库已审核入库4.9万家(人)交易主体数据,审核录入“三证一码”、开户许可证等各类电子证书10万余件,记录企业业绩、信用状况等各类信息近百万条。在此基础上,市公管局会同市建委、轨道公司等部门对预选承包商、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企业联合开展信用评价和信用奖惩。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行“商务+技术+信用”评标体系,在交通、水利项目中,将信用评价结果设置为评审指标,对信用评价好的企业给予技术标加分、商务标折价优惠等激励,该评审方式吸引了中铁、中交系统的国内优秀企业来参与项目投标,取得了良好的招标效果。2015年10月,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获得国家领导人认可,公共资源的“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为全国提供了先进经验。

在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动惩戒方面,我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并出台相关规定,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发改委等多部门协作联动,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融资信贷、个人出行等诸多方面对“老赖”加大信用惩戒力度,并率先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逃遁。今年1-5月,合肥两级法院共受理了执行实施案件17821件,共有11020名“老赖”被列入了合肥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中,412人次被限制出境,909人次限制高消费。

合肥2

记者:合肥市信用建设在全国堪称亮点的内容有哪些?

韩冰:合肥的特色亮点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即“五个率先布局、三个探路创新、一个模式引领”。

“五个率先布局”,一是在全国率先出台第一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地方性法规。2013年,《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诞生,填补了国内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地方立法的空白。该条例明确建立和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审专家库,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制度,违反条例规定将记入不良信用档案。

二是率先在全省首创失信联动惩戒机制。2014年出台的《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动惩戒的意见》是全省首个相关政策意见,通过推动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信用惩戒工作机制的形成和常态化,我市失信联动惩戒工作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率先在全省启动司法查控网。2015年合肥法院正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司法查控网,有效缓解当前执行工作中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财产难找等问题。

四是率先在全省出台首个司法鉴定行业惩戒办法。2014年10月,合肥市制定出台了《合肥市司法鉴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该办法杜绝了司法鉴定中“同一事实、多个结论”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了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和监管服务,为探索构建立体的质量评估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五是率先打造安徽省首个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即前面说到的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三个探路创新”,一是探路区域信用合作共享机制。2017年4月,合肥市会同武汉、长沙、南昌共同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论坛,签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共建、共享、共赢为主题,共同推进制度共建、信息共享、监管共为、产品互认,在加强城市信用合作方面开展探索。

二是探路重点领域信用建设联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一盘棋全面推进,又要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合肥市已在市场监管、税务服务、建筑市场管理、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初步构建“守信畅行失信难行”信用奖惩大格局。

三是诚信文化建设探路全民总动员。合肥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方面充分发挥各界特色和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展览展示、经验交流、信息发布、案例介绍、经验推介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最大效应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着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诚实守信理念已逐步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

“一个模式引领”,则是指合肥市在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联动监管方面首创了“阳光招标”的“合肥模式”,该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市场活力和规范性,促进了信用模式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积累,合肥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步入全国城市信用建设的前列,今后,我们仍将不断探索,聚焦短板、主动作为、创出亮点、勇于突破,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争取将好的试点成果和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继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安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