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 王璐 方烨 北京报道
北京国际马拉松伴着重度雾霾开跑,让环境治理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话题再度受到关注。在19日举行的北京大学第二届国家资源经济论坛上,多位专家建议,我国节能减排空间已越来越小,环境形势严峻,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充分体现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理念和政策,同时从经济、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保障其实施。
然而,对于实现路径却仍存争论。有专家认为,期望中国能源快速实现去煤化的跨越式转型是不现实的,煤炭清洁利用、电煤替代是治理雾霾和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关键。这遭到另一些专家的反驳,提出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光伏等才是能源革命的先锋力量,应予以大力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由2001年的约1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3年的37.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加约1.9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约8%,其中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每年2.6吨标煤,而这一指标在2030年将增至4吨标煤(预计人口14亿)。
“必须对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行深度的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具体的举措可以分近期、中期、长期来考虑。目前'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中,应在其中体现能源革命的理念和政策,而且要从国际性的大战略出发考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李忠杰在论坛上表示。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则认为,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新常态下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比一般的利用方式转变难度更大,能源不仅仅是私人产品和消费品,更是公共产品和消费品,具有外部性,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很难界定,而且革命中有很多新的事物,其存在和成长光靠经济手段是起不了作用的,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以及道德的约束。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也认为,期望中国能源快速实现去煤化的跨越式转型是不现实的。散煤转电煤、电能替代是治理雾霾的关键,靠可再生能源治理雾霾远水难解近渴。
这一说法遭到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的反驳。在他看来,煤炭的清洁利用不能称之为“革命”。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认为,当前新能源发展处于探索期,比重还比较低,但未来以较快速度增加是必然趋势。同时,新能源还会带动新材料的发展,从而带来一系列工业方面的变革,而与物联网的结合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力量,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应该是生产型与消费型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