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罗三秀/文
在变幻莫测的股市里,有一群投资高手。不像公募基金经理那样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这群被称为“私募基金经理”的人低调打理着别人的钱财,充满神秘色彩。他们只对持有人披露产品净值,从不暴露投资组合。
有人把私募界形容成江湖。尽管这个“江湖”藏龙卧虎、险恶万分,身怀绝技的各路高手依然前仆后继,投身其中。
可也有一些私募基金经理不甘隐匿,渴望显姓扬名,将自身“阳光化”。借助信托平台发行产品,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便有了公开施展拳脚的舞台。
从“私募教主”赵丹阳到“新价值”罗伟广,从“世通”常士杉到“泽熙”徐翔,阳光私募界每年都会涌现出业绩出众的投资管理人。
这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也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世界。这里,既有出于民间的草根,也有来自券商、保险等专业机构的投资人士。
之前是记者
1994年夏天,正在北京读大学的童第轶,第一次被母亲带进大户室,就迷上了股票投资游戏。到现在,他已经经历了三轮牛熊更替。
“市场只能实践,没有真理。”童第轶说,自己用了10年的时间,才真正跨进证券投资这个行业。
2006年,童第轶毅然结束了其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分析师生涯,转投私募。次年,他成立了龙赢富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龙赢富泽”),并担任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童第轶的办公室位于写字楼靠近楼道末端处,较为安静。在加入保险公司从事投资研究之前,他曾在中国证券报做过6年财经记者、编辑工作。
从记者到私募投资人的职业转变,童第轶坦言,是对股票投资的兴趣使然。
“记者对于市场的灵敏性,对宏观经济大环境变化的感触要强于研究员。”童第轶道出自身体会:与机构投资经理的科班出身不同,自己是草根出身,更贴近民间,不拘一格。
“牛市里,需要记者般的灵活善变,熊市里需要控制仓位。”童第轶用自己的职业经历来比喻投资技巧。
龙赢富泽的大部分资金来自童第轶多年的个人投资操作所得。2008年夏天,龙赢富泽成立了第一只信托产品——中原理财-宏利2期-龙赢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其实,第一期产品的客户仍是自己当‘大散户’时结识的朋友。”童第轶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语带歉意,公司好不容易成立了产品,自己急于回报客户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心态比较浮躁。
在“侧重进攻、想做好业绩”的心思下,童第轶吃到了惨痛的教训,产品净值大幅缩水。所幸,心态平静后其成功扭转了局面。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该只产品以137.20%的收益率,成为当年度阳光私募基金的“探花”。
2011年,国内股市震荡、行情不好,童第轶空仓的时候居多。
“市场不好的时候,压力更大,更忙碌。”童第轶的回答让记者感到了些许意外。
他说,行情不好的时候,要为下一步市场转好做准备,这一时期,他实地调研较多,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很多人吃不下、睡不着,童第轶却夜夜安眠。他说,睡觉是最好的解压方式。除此之外,另一个放松的方式就是周末去大兴跟家人团聚。
在龙赢富泽10个人的团队中,研究、交易、市场、财务、办公室一一覆盖。童第轶告诉记者,公司有两个交易员,他自己并不下单,因为怕市场波动会影响自己的投资情绪。
“省下的交易时间可以看研究报告,进行思考和判断。”童第轶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更像书生,而不是公司的老板。
绝大部分阳光私募基金经理都是工作狂人,童第轶亦是如此。
每天晚上8点钟左右回家,饭后家人都睡觉去了,童第轶则继续看研究报告,平均凌晨两三点开始睡觉。而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对于他而言,“已经是成立公司后最好的情况了。”
17年里,在市场的起起伏伏中,童第轶有过不少成功,也错失过好行情,闯过熊市大底,也甚至重仓持有过退市股。
不工作的时候,童第轶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娱乐活动。记者让他说说跟投资不相关的活动,他想了想,回答说“看历史、军事方面的书籍”。
他敬佩股神巴菲特、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他觉得,成功是一种时间累积后的审视。
从咨询到投资
入行稍晚的庞剑锋在2010年成立北京浦来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浦来德”)后,却不着急发行产品。
初见庞剑锋,他给人的印象是谨慎、不易亲近,但随着交谈的深入,记者发现他也有直率的一面。
与学新闻的童第轶不同,庞剑锋是正统科班出身,在北京大学主修经济学,研究生导师为柏兰芝和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2005年底,研究生还未毕业,庞剑锋就被三星经济研究所派去韩国呆了一段时间。正式毕业后,他甚至放弃了麦肯锡“三面”的机会,选择去了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为商业银行提供咨询服务。但在咨询公司工作期间,庞剑锋日益感到困扰:“咨询服务的价值能否真正实现,个人思想最终是否体现,都不得而知。”
恰逢国内外股市繁荣,股票投资的财富效应令人艳羡,而庞剑锋感觉,“股票投资能较快检验人的思想。”
于是,2007年,庞剑锋选择转行。最初在香港一家对冲基金的经历让其接触到了成熟的资本市场。之后,他跳槽去了日信证券,先后担任研究员和投资经理。
或许是在证券公司所受的束缚较多,难以施展拳脚,庞剑锋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选择,即自己操刀,成立了浦来德。
在浦来德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因不看好市场行情,庞剑锋并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急切发行公司的产品。公司没有业务开张,他就给朋友做起了代客理财。
如今,预料A股市场将转暖,庞剑锋有了发行信托产品的念头。“今年是牛熊转换的时候,等有个小行情之后再发产品,投资者才有信心。”他告诉记者,启动产品也是基于朋友的信赖。
当然,此前在给朋友操盘投资的过程中,庞剑锋也遇到一些浮亏,老朋友在亏了20%~30%时不着急,但新朋友比较着急。他坦言,自己喜欢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购买公司产品。
虽然没有私募产品业绩,但是庞剑锋的投资业绩并不平淡。他给记者的一份介绍资料提到,从2010年4月18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累计复合收益率为24.76%,跑赢上证指数54.5个百分点,同时连续两年跑赢偏股型公募基金。记者在浦来德的官方网站也看到,这一业绩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他说,发现投资机会并不难,难的是评估大的机会。如何评估大的机会,系统性的评估方法最重要。
“重要的不是你的判断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你正确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你的力量来!”索罗斯的这句名言,似乎和庞剑锋的说法有相通之处。而庞剑锋确实也非常推崇索罗斯。
不过,庞剑锋也坦言,自己也经常犯错,对某些观点的改变过于草率,或者过于执著。“很多投资者并不是随波逐流的,但是大都缺乏自我批判。”庞剑锋说。
或许是研究出身,庞剑锋认为自己擅长研究,但不擅长和人搞关系。一年到头,没有几个和客户沟通的电话。
与花时间看大量研究报告的同行相比,庞剑锋显得不是那么“忙碌”。虽然股市交易结束后,也看研究报告和上市公司公告,但是,庞剑锋花在高尔夫球场上的时间也不少。
“打高尔夫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庞剑锋笑称,球打得好的时候,股票往往也会做得好些。
官员下海
在私募的路上,来自官方投资机构的彭俊明遇到的磕磕碰碰却相对多些。
在几次的采访接触中,这个小眼睛、说话轻声细语的安徽人,总是一副热情友好、开放的姿态。与其他私募人士不同的是,他比较外向,在媒体面前略显高调。
一位员工曾私下里坦言,害怕彭俊明,觉得这个老板有点苛求完美。
投身私募前,他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司做了8年的投资战略师,其中,前6年做投资策略,后2年在纽约交易室做投资管理。回国后,彭俊明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彭俊明管理的4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不亏反赚,收益率达到了10%以上。
2010年5月,他在北京创办了一家有对冲基金色彩的资产管理公司——君投资本(现改为君投集团)。
最初,彭俊明想效仿国外,组建一家对冲基金公司,采用合伙制,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和证券期货投资。不过,国内的政策现实浇灭了他的希望。
在官方机构工作的彭俊明缺乏公开业绩,且信托产品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受到限制,彭俊明欲成立阳光私募产品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
“入乡只有随俗,我已经用了半年的时间去磨合、去抗争。”彭俊明有点无奈地说道,“成立独立的PE基金管理公司和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就是屈服于国内的现状。但我希望将来国内的法律、投资人都能认可自然人形式,而非公司形式的普通合伙人。”
如今,彭俊明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君投集团下设北京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君范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君投财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这一业务架构,颇有点国外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的架势,不仅涵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资,更有顾问业务。
摊子铺得这么大,让人感叹彭俊明的雄心壮志之余,也多少有些替他担心。
不过,彭俊明表示,三个子公司都有自己核心的定位和优势,PE基金是专注于军工、矿产、商业地产等几个领域的行业基金,不是什么都做;对冲基金(含阳光私募、QDII和黄金外汇基金)是君投集团优先发展的业务;财富管理顾问则是基于君投集团在投资方面的优势提供的专业服务。
奔走忙碌了近两年,眼下,彭俊明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
不过,中国本土对冲基金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面临着资金缺乏、销售渠道薄弱、金融工具或策略受限等多方面的制约。
中国长青资本有限公司总裁申毅认为,“一只对冲基金的开张,其实和一次小型IPO差不多,只不过,对冲基金卖的是挣钱的技术、历史上赚钱的记录和基金经理的人品。”
目前,彭俊明正在运作前述QDII基金,借助有QDII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账户,计划将所募集的3亿元投到香港市场,通过一、二级市场,运用大宗交易的策略进行操作。
“索罗斯对宏观的把握能力比较强,对我来说,他是学习的楷模,也是将来超越的目标。”彭俊明笑称。
除了索罗斯,股神巴菲特以及量化投资大师、大奖章基金管理人詹姆斯·西蒙斯也是彭俊明所敬佩的楷模。
在彭俊明看来,“做一个投资经理不容易,需要有综合能力。影响市场的因素太多了,如果只专注一个领域的话,可能会吃大亏,甚至亏损、倒闭。”
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张承良也曾在今年对媒体表示,海外市场上做得较好的对冲基金经理,通常都有非常丰富的多元领域投资经验。比如,不仅做过股票投资,还做过期货、债券或外汇交易;或是有多行业的工作经验,如做过投行、企业管理咨询;又比如具有丰富的分析师经验;或做过直接投资,接触大量的企业与经营管理。
几乎没有运动员能利用业余时间成为世界冠军,做投资亦不例外。彭俊明随身带着一部黑莓智能手机,上面安装了彭博资讯服务软件。每天一有空,彭俊明便要在上面浏览全球金融市场的行情和资讯。
彭俊明也喜欢写些研究文章,还乐于接受媒体的采访,发表自己对市场的看法,比如对黄金、外汇走势的预判。
其实,撩开面纱,阳光私募基金经理都是正常人,总在犯错和纠错中成长,有着投资成功的喜悦,也有投资失败的酸楚,更有着常人的生活。
然而,在众多私募投资经理中,投资者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在不乏投资新星、每年投资业绩榜单中“新面孔”不断的私募界,中国真正的投资高手还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