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观察 > 正文

【预见•2022年的资金风云】如何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这几类风险需防范

新华财经|2022年01月05日
阅读量:

虽然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仍需时刻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分析认为,2022年和未来几年,需重点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房地产贷款以及高风险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

新华财经北京1月5日电(记者王虎云、孟盈如、王淑娟)近几年,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虽然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仍需时刻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2022年和未来几年,有哪几类风险需重点关注?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

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

为应对疫情冲击,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近两年出台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然而,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复苏态势明确,主要经济体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将可能退出,尤其是美联储若恢复正常货币政策,将改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届时资本流动方向也可能出现变化,需防范相关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认为,一旦主要发达经济体释放货币政策转向信号,可能导致风险资产的重新定价以及全球融资条件重新收紧,引发金融市场大幅调整,影响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是一个比较大的外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已经开始缩减购债规模,预计到2022年一季度就会结束新增购债,第二季度启动加息。现在市场预期可能2022年会有三次加息。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肯定会带来溢出效应。

“从历史来看,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2014年开始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当时对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冲击还是比较显著的。”温彬说,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其实已经给一些经济体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土耳其等经济相对脆弱的经济体。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如果美联储进一步收缩的力度和节奏超出市场预期,那么对于股市、债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会比较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将带来全球市场流动预期逆转,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或带来我国跨境资本大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剧烈波动,对金融市场和外贸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建议密切跟踪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防范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出现过度波动。

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

2021年以来,高杠杆房企信用风险有所暴露。一些房地产企业流动性紧张,部分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银行涉房贷款情况备受关注。

从银行三季报数据来看,一些银行的涉房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有所上升。比如,招商银行在三季报中表示,受部分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影响,截至2021年9月30日,该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29%,较上年末上升1.06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也受到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问题影响,三季度关注类贷款占比1.37%,较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不良率抬头迹象在银行中报季时已有所显现。比如,6月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分别为4.29%、4.91%、1.56%,分别较年初上升1.97、0.23、0.25个百分点。

东兴证券的报告指出,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加剧了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房企资金链总体紧张。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按揭贷款额度紧张、放款周期拉长,部分地区二手房限价,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等,使得2021年下半年以来市场遇冷、销售疲软,加剧了房企现金流紧张程度。

短期来看,房地产贷款风险可能会加速暴露,金融监管部门也对房地产金融予以重点关注。

近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2021年12月3日表示,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与金融二者相互影响,所以房地产市场能不能软着陆,关系到金融风险是否可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2021年9月以来,监管部门及时进行了房地产信贷政策的纠偏,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以及刚需和改善型按揭贷款需求已开始改善,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近期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银行可提供并购贷款,支持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去并购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总的来看,房地产业风险是可控的。

东兴证券的报告也认为,前期部分高杠杆房企信用风险暴露,导致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承压。往后看,在政策托底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房价不存在大幅下跌的前提下,房企流动性风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可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房地产本身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与金融有比较深的关联,比如按揭端、开发商的融资端,以及很多贷款的抵质押物,整个金融体系和房地产业高度关联。化解房地产风险,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目前出台的政策也是让房地产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下一步会逐步优化调控政策,对合理的按揭需求、企业端合理的融资需求等予以满足,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紧盯高风险金融机构

2021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注重对存量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对高风险机构进行严格排查,高风险机构数量明显减少。不过,高风险机构出险易引发连锁反应,存量金融风险还需持续重视。

2021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对44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红区”高风险机构422家,资产规模4.6万亿元,资产占比1.4%。

在曾刚看来,前几年金融乱象时期积累的一些风险,经过三年攻坚战,整体已经得到妥善控制和化解。但仍有个别机构的存量风险,需要在市场化法制化基础上进一步化解和处置。在存量风险处置方面,应坚持一企一策,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定向、精准拆解风险。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标本兼治,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继续配合相关方面抓好重点个案风险处置,尽可能消除外溢影响;进一步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责任,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同时,将紧盯新的风险苗头和金融乱象的新表现,加强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的协作,对“伪私募”“伪金交所”、多种伪财富管理等开展专项整治,消除监管真空。

温彬表示,需关注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存款压力大、不良率相对较高等经营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过去主要靠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以及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等发展模式,在加强监管以后很难适应新的监管要求,需要加快转型。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从资产质量压力来看,区域经济和信用分化问题较为明显。北方部分地区经济新动能培育不畅,金融风险压力上行,高杠杆企业债务压力突出,企业债务风险逐步向金融领域传导,导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潜在信用风险压力突出,可持续生存能力不足。特别是个别中小银行以及非银类金融机构,前期追求盲目规模扩张、公司治理混乱、风险控制能力建设滞后,潜在风险压力十分突出。

“建议因地制宜,压实各方主体责任,针对不同机构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温彬提出,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聚焦主责主业,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本地中小企业、“三农”、绿色发展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注资、并购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金融风险点多面广,不仅造成违约和金融风险的主体点多面广,而且承受风险的主体也是点多面广。”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要关注和甄别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比如大型企业集团、资本集团、尾部中小金融机构,都可能成为风险引爆点或风险传染路径上的关键节点。建议将继续推进国企央企的整合、房地产企业的整合、重点民营企业集团的整合、尾部中小银行的整合,作为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隐患的关键措施。

温彬建议,下阶段,可以持续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鼓励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总的来说,要把金融风险防范和稳住经济大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好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的同时,做好自身的稳健经营和风险防范。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