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的治沙人——乌都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9月11日08:58分类:财媒聚焦

面对他的绿沙坡,乌都总是非常开心。(摄于2017年9月7日)

面对他的绿沙坡,乌都总是非常开心。(摄于2017年9月7日)

他是一个孤独的治沙者,也是一个朴实的牧民,与沙为舞二十年,他把万亩荒沙变为绿地,因此也背负上沉重债务,失去了温馨的家庭。如今,荒沙变绿洲,一切的委曲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他感觉这辈子值了。

来自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嘎查阿贵希里牧业社的牧民乌都,一个孤独的治沙人。

第一次治沙经历

1983年和1990年的两次土地承包后,乌都家承包了现在的13000亩地。当时这片荒沙寸草不生,亩数虽多,但有利用价值的地就500亩,占全部面积的3.83%,剩下的96.17%全是荒沙,当年承包土地时,好多农户都不愿意承包这片荒漠。                                            

在这片荒漠上根本没有其他出路,承包了荒沙,就要治沙,只有治沙才能生存。因为沙丘在移动,如果不治理,它会掩埋房子和庄稼。

17岁那年,1985年春季,乌都只上到初二就离校了,他心存治沙梦想,开始了他人生当中第一次治沙。当时,他家房后有一座小沙丘,占地约150亩,每到春季狂风肆虐,荒沙漫漫,成了全家生存的最大威胁,乌都决定先用这个沙丘小试牛刀,他一股脑儿的砍沙蒿、背沙蒿、种沙蒿(沙蒿是成活率最高、最廉价的沙生植物),就这样乌都干了一个月,最后一丈量,他只种了3亩地,成活率100%。当时是活了,但过了一个冬天,第二年开春,刮大风,他种的沙蒿苗被大风刮得所剩无几。

第一次治沙有了如此惨痛教训,乌都开始思考,治沙太不容易了,种植容易,管护难,而且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靠一腔热情就能治沙。

悲情的治沙之旅

为了彻底改变自家的命运,乌都和家人开始了漫长而悲情的治沙之旅。

1998年,乌都多方筹借资金近40万元,建造了300亩水利设施,打了4眼井,种了3000亩杨柴,还种了玉米、油葵等农作物,作物成活率达七八成,大部分都活了,为了防止大风吹掉苗子,第二年乌都投资8万元种了6000棵杨树,做为防风障,专门遮挡沙尘,这些树苗成活率达70%。

“当年没有汽车,也没有路,运送树苗和水利设施全靠畜力,人背肩抗也是常事,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乌都回忆说。

看着栽种的杨柴等逐渐成活,乌都一家心里特别欣慰,盼望这些作物能够顺利生长。此后的几年,扩大了治沙面积,乌都又陆续投进去四五十万元用于治沙和网围栏建设。而治沙非常艰难,有一次,由于防风固沙工程质量不过关,第二年春天,他种的3000亩杨柴又被大风刮没了,20万元投资就这样打了水漂。

2004年,乌都吸取教训,重新补种和加强沙障工程,使上一年被毁的林木全部恢复,这一年,他又花进去18万元。

从1998年至今,乌都用于治沙防沙的投资达198万元,除自家的二三十万元积蓄外,多数钱是自已借来的。

每有一点积蓄都用来还款或用于治沙,而治沙就像一个无底洞,回报太慢,乌都终于被拖垮了。

那几年,家庭也出现变故,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得病离他而去,他的妻子因为家里常有人来催债,也与他离了婚。这两件事给乌都打击很大,他变得沉默寡言。

梦想慢慢变为现实

二十年的治沙岁月,当年的帅小伙变成了中年男子,孑然一身,成为孤独的单身汉。所幸,13000亩沙地变成绿洲。他所种的9000多亩杨柴和沙柳满山遍野,绿意盎然,其他6万余株紫穗槐、3600条白柠条、6000株杨树长势喜人,成活率超过90%,沙地绿化率达85%,成为乌审旗牧户绿化最高的家庭示范户。

如今,沙地变成了绿坡,满坡的沙柳、杨柴、沙棘、沙蒿,成了乌都心中的宝贝。生态效益好了,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从治沙要效益,乌都有了更多的想法,把畜牧业与沙草产业结合起来,沙草变饲草,发展畜牧业,沙地修通公路,把更多的沙柳运出去,卖上好价钱,他的梦想将变为现实。

但这些仍需投资,而乌都却显得很无力,因为至今他仍然还有近30万元外债没有还清。他拿不出钱来投资,尽管满坡林草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而如何转化实现致富,才是当务之急,这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乌都希望得到帮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治沙回报。(段国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