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用活支小再贷款 廊坊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两难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1月11日17:01分类:廊坊银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廊坊,也迎来了新的商机,小微企业是廊坊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占比超过全市企业总数的90%,也是整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保证。

夏楠就是这90%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廊坊从事美容美发行业数十年一位老板,由于公司需新建连锁展厅并在全市进行广告推广,耗资巨大,导致流动资金短缺。“其实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商户来说,所需要的资金并不多,但是贷款手续麻烦,成本也高,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很大,”夏楠说。

“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是夏楠,也是众多小微企业共同的两难问题。今年,一笔115万元的低息支小贷款,让夏楠的生意资金链切实地盘活了起来,这笔来自于廊坊银行的支小贷款,不但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更让她对于未来事业的扩展有了新的动力与希望。

支小再贷款成为了小微企业主们盼望已久的“及时雨”,而廊坊银行正努力将支小再贷款这场及时雨,下深、下透,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内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小微企业。

“灵、准、快、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两难

廊坊市德嘉晟世商贸有限公司也是廊坊银行大力落实人行支小再贷款政策的受益者。该公司总经理马佳龙是当地茅台王子酒的授权经销商,经销商从酒企进货必须先行垫付付货款,因此资金压力不小。廊坊银行一笔65万元的支小贷款让马佳龙喜笑颜开,“没有想到能够这么快,也没有想到支小再贷款利率这么低,我可以先行垫付部分进货的合同款以便锁定一个合适的价格,真的是莫大的帮助。”马佳龙说。

植根京津冀,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以“区域精耕”为核心战略的廊坊银行,结合长期以来的小微金融服务经验与本地实践,积极响应人民银行政策号召,提出“让中央银行政策红利快速落地,让小微企业切实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让融资难题真正缓解”的“三让目标”,灵活应用支小再贷款,探索出一条“政策灵、发力准、服务快、融资省”的“灵、准、快、省”的支小再贷款服务道路。

在政策运用和投放选择上,廊坊银行以产业和信贷政策为导向,依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升信用体系建设,将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定向降准投放到定向支持企业,实现“政策灵、发力准”。在利率调整和服务速度上,廊坊银行要求各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确保运用支小再贷款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严格执行利率加点幅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的规定,切实体现让利于小微企业,避免简单地一浮到顶,实现“服务快、融资省”。

这一系列“灵、准、快、省”的调整措施,不仅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也让廊坊银行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实现了银行与企业的双赢。

良性循环推动小微企业经营转型

“支小再贷款的运用要求金融机构使用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的利率不得超过支小再贷款利率上浮5个百分点。正是这一条要求,使得支小再贷款的杠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有了人民银行支小再贷款的大力支持,我们支持小微企业的底气更足了。”廊坊银行一位普通的信贷经理说。

运用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廊坊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扎实一步,而通过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企业的经营转型,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是廊坊银行真正希望抵达的大愿景与大目标。近年来,廊坊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指导下,主动作为、科学推进,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引导小微企业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将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重点方向,形成了“初步符合借款条件——借用支小再贷款——支持小微力度进一步加大——继续获得支小再贷款支持”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廊坊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3万余小微企业与工商户得到了宝贵的资金支持。“支小再贷”这一良性循环,使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存量资金被有效盘活,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促进他们的经营观念发生积极转变,推动企业转型的到来,最终指向整个区域的转型与提升。

在十八年稳健发展的历程中,廊坊银行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居民的信任与支持,目前廊坊银行总资产已突破2000亿,客户总数超过400万。此前,廊坊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年度评选中,风险管控能力位列中国城商行前3,稳健发展能力位列前20,整体排名位列中国银行业百强。此外,廊坊银行还成功入围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

秉持着“植根本地、精耕区域”的初心,廊坊银行一直致力于让金融成为地方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在过去四年间,除了在三农领域持续发力以外,廊坊银行还是廊坊市医疗保险承办银行、廊坊市居民健康卡、工会卡的承办银行。在2017年,廊坊银行全年纳税总额超过10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充分践行了“区域精耕”这一战略导向。(孟文祥)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