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不懈努力,贵州深入实施的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现了连战连胜、再战再捷。
这两年,贵州提出了“黔货出山”的响亮口号,贵州的茶叶、蔬菜、药材、菌类和水果在北上广都是“网红”畅销产品,这些成果的取得源自贵州正在深入推进的农村产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逼”出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的低效粗放发展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贵州省虽一直致力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收效不大,进展缓慢。为此,2018年初,贵州提出,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超常规举措,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的革命性转变。
为有效推进这场产业革命,贵州提出了产业革命的“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要求全省对照“八要素”找差距,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进行大规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场农村产业革命效果明显,意义深刻,影响深远。
过去的贵州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种自用,现在是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8月9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过去大部分种的是玉米,玉米的收入满打满算一亩地一年600多块钱收入,而且大量种植玉米对喀斯特地貌山区来讲也不利于水土保持。2018年,我们提出农村产业革命,针对低效玉米进行大幅度调整,调减出700多万亩土地,种上了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收入明显提升。贵州茶叶现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但品牌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省辣椒、火龙果种植规模都是全国第一,贵州农产品正在走向全国。”
贵州还大力推行建基地、上规模、创品牌工作,全省12位省级官员分别领衔推动农业12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其形势越来越好,正在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化转变。
据记者了解,以前,贵州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靠路边摆摊“提篮小卖”这种原始的销售方式,现在贵州实行产后分级包装、仓储保鲜、冷链运输、二维码产品质量可追溯、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展、全面加强。贵州的冷库建设已经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农村电商发展迅猛,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发力,大量“黔货出山”,更多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进入大城市。
贵州大力推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这种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有效提升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也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目前,贵州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1537家,正在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于农业种植、养殖上了规模,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发展,附加随之值明显提高,实现了“接二连三”,农村经济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工作内容的转变,尤其需要干部作风的转变,才能更利于工作的开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了,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也改变了,基层干部必须成为所选择产业的行家里手。比如贵州石阡县大屯村党支部,因为这个村主要是发展茶叶,就要求村干部必须懂茶叶,成为茶叶发展的行家里手。基层干部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产业深入学习、研究问题、破解难题,才能加快产业发展。据了解,贵州2018年持续组织了“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效果非常好,尤其是“秋后喜算丰收账”,让基层干部越算信心越足、方向越明、干劲越大,凡是经过产业调整的,收入都大大提高,平均每亩增收3000多元,比原来种玉米每亩600多元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贵州今年又发起了“春季攻势”“夏秋决战”,更大规模调整结构,誓将这场产业革命进行到底。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基层干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可以说,产业革命正逢其时,产业振兴方兴未艾,贵州大地涌现出了许多抓产业振兴的先进典型。大力推广这些先进典型的做法,使后进学先进、先进带后进的做法推动着这场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使贵州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位。贵州建成的近8万公里农村通组硬化路,彻底解决了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同时还解决了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贵州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产业扶贫成效明显,2018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全国第一,“黔货出山”势头强劲,农村电商方兴未艾,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贫困人口从923万减少到155万,减贫人数全国第一,使33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相约2020,贵州将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王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