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召开,会上再次强调了我国要发展光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并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来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
这对我国的能源行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能源装备行业无疑又是一大利好消息。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备受推崇的一种,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理念的兴起以及对不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限制与保护,各国都在积极出台一系列促进太阳能利用的政策,由此加快了多晶硅这个与太阳能电池制造业息息相关的行业的迅猛发展。
光伏电站
作为专业配套多晶硅行业的系统设备集成服务商,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简称“双良新能源”)坚持多晶硅行业还原核心系统的研发,推动并见证了中国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多晶硅行业骨干企业的系统服务商,累计为全国多晶硅企业提供五千多套设备,包括还原炉、精馏塔、双管板换热器、大型吸附设备等。
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新疆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特能源”)就是双良新能源的客户之一。
新特能源多晶硅生产厂区
据双良新能源高级工程师王晓春介绍,从2006年为新特能源筹建第一条年产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提供换热器开始,到目前为止,双良已经为新特能源提供了总额高达几个亿的设备服务,其中新特能源近期年产3.6万吨多晶硅生产线的还原炉,超过60%来自双良新能源。
多晶硅行业的关键设备还原炉,由于其生产运行工况苛刻,在材料、结构、制作和表面处理方面有特殊要求,因此国际多晶硅技术和市场长期以来都被美、日、德3国的公司完全垄断,2005 年之前我国多晶硅产能及产量全球占比都不到0.5%。
因而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二氧化硅资源,由于技术原因,长期以来都是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当时多晶硅的售价超过300万元/吨,每年国家为此至少要花费近600亿元!
新特能源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闫科表示,新特能源早期还原炉全部都是从欧美进口,价格特别高,而且是用美金签合同,汇率损失也很多,更苛刻的是,合同签完后要全款付清合同金额,但是交付期动辄六七个月。
据悉,当时还原炉还只是12对棒,为了尽快投产还动用各种关系,调节飞机仓位从德国空运过来,成本相当高。此外,服务成本也非常高,国外的技术人员过来都是按天计费,一天两千美金。因此,为了掌握核心技术领域的主动权,急需高质量的国产设备来替代进口设备。
双良的多晶硅还原炉装置
在新特能源第二期多晶硅生产线开始建设的时候,便试用了双良新能源的新炉型36对棒还原炉,但是开始设备性能和产出的多晶硅品质一直不理想,生产线十几个亿资金的投入,让新特能源倍感压力,就逼着双良新能源挨个零部件排查还原炉。
作为多晶硅生产装备中的核心设备,还原炉主要由底盘、钟罩、供电系统、绝缘系统、供料系统、冷却系统等零部件集成,是每个多晶硅企业最为关注的设备,多晶硅出炉品质的好坏主要就体现在还原炉上,它的性能将影响到多晶硅产量、质量、成本、能耗等关键指标。
“很多企业遇到这样的事都崩溃了。”闫科说道,“不是主观态度上不想干,而是不知道具体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束手无策。当时从炉子底盘上的每一个垫片的配件开始排查,只要需要,不用走采购流程就直接替换,经过多次不断排查,发现还原炉是没问题的,问题出在电气上。”
“当时我们也没想到会是电气的问题,还是花高价进口的电气,双良当时在这个项目上,倾注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受了不少委屈,不过也让我们看到了双良的严谨的技术作风和可信任的服务,现在来看,双良是居功至伟的。”闫科说道。
截止到今年,新特能源陆续采购了双良的各种设备,包括还原炉、换热器、吸附柱和溴化锂制冷机等等。
双良的溴冷机设备
这也表明,双良新能源长期对多晶硅的生产工艺研究,尤其在还原工艺系统方面,不断深入、持续创新,已完全具备了取代进口装置的能力。
目前,双良新能源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还原技术研发体系,研制的还原炉电耗低、纯度高、产量大,综合技术水平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双良生产的还原炉系列有72对棒、48对棒、40对棒、36对棒、24对棒、18对棒等,按照电子级多晶硅要求设计制造的24对棒还原炉已经得到了成功应用,性能优于进口设备。
截至目前,双良新能源与国内二十多家多晶硅企业保持友好战略合作关系,伴随着中国多晶硅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为绿色能源的广泛运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双良技术人员正在操作设备
在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多晶硅企业抓住一切机遇加速扩张,依靠自主创新及引进技术再创新,逐步掌握了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
资料显示,到2013 年底,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8.3万吨,在当年全球总产量的占比达到32.7%,从此跃居全球产量第1位。到2017年,多晶硅产量增至24万吨,在全球占比达到54.7%,稳居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国之位,市场需求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国内多晶硅规模以上企业跻身全球一线行列,彻底改变了全球多晶硅行业格局。
截至2017年,全球超过万吨级的企业有18 家,10家来自中国,而这10家企业,背后全部都有双良新能源默默服务的身影。
2003年至今,双良新能源参与了大量的新建、扩建和技改工程,加强多晶硅行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为多晶硅一次性投产成功并持续稳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王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