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忘党恩情 水润山川电先行

6月的红寺堡,绿染山川满目夏。放眼望去,一座座铁塔直立挺拔,一条条银线向前延伸,山川因电而绿,移民因电而富,幸福的笑脸、希望的话语,见证着脱贫攻坚给红寺堡带来的沧桑巨变。“黄河水甜,共产党好”,已成为红寺堡广大移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

充足保障  亘古荒原变绿洲

6月15日,国网吴忠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数据显示,红寺堡扬水最大负荷79.60兆瓦,同比增加2.70%。进入夏灌关键之时,电力保障到位,渠系运行平稳。

红寺堡扬水是1999年为解决西海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而兴建的扬水工程。随着23万宁南山区群众的到来,曾经满目苍黄的移民之城,因电变为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塞上绿洲。13.2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10.35%的森林覆盖率,使其独享全国易地生态移民搬迁“微缩盆景”之美誉,也被称为“一座从荒漠中长出的移民城”。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这是曾经红寺堡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老百姓忘不掉的过去。国网吴忠市红寺堡供电公司城镇供电所所长任佳回忆22年前,“黄沙滩上踏进的第一个脚印,电力人留下的;黄沙滩上飘起的第一面红旗,电力共产党员突击队的;黄沙滩上扎起的第一座帐篷,电力施工队的。”他说,以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每年沙尘暴多达20余次。荒原上,风多沙大,睁眼闭眼都是沙。端起饭碗时,常常是“一碗饭里半碗沙”,毫不夸张。

22年过去了,红寺堡的贫困发生率从超过三成,到如今的0.76%;从被视为宁夏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到退出贫困县序列;从迁入时仅有一口铁锅和破旧铺盖,到现在开汽车、住新房……移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山大沟深,出行、上学、看病都不方便,来到红寺堡后,照着光明电,用着自来水,走着硬化路,日子越过越好。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奋进。”移民群众刘克瑞说。

转移重心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转变的进程中,国网吴忠供电公司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围绕红寺堡区“三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供电服务重心转向特色农业及产业化发展。

随着红寺堡区扬水灌溉日臻完善,设施高效农业,因地制宜的葡萄、枸杞、黄花菜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并产生规模效益,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走在红寺堡区各个酒庄,哥特式城堡、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别有一番欧洲小镇的风情。

在红寺堡镇中圈村,村民乔文生高兴地说,“去年14亩葡萄,一共收入6万多元。今年葡萄长势很好,估计会有一个好收成。”

据了解,红寺堡镇现已建成万亩葡萄基地5个,千亩葡萄基地9个,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6万亩,达到宁夏4个葡萄产区之首。全镇农民种植亩均收入4000元,年户均收入4万元,有效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带动农民务工收入达到8000元。

特色服务 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特色产业离不开特色服务。自第一家酒庄入驻开始,国网吴忠市红寺堡供电公司始终坚持提供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特色服务。实行酒庄办电零门槛、服务零距离,严格一口对外、专业协办和全流程管控,保证一办到底,并对重要客户开辟“绿色通道”,为客户送上满意电、放心电。该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常年活跃在葡萄产区、酒庄,定期巡检供电线路,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为酒庄专变用户提供“保姆式”特色服务。营造出无客户投诉,满意率100%的良好供用电环境。“酒庄因电而兴,离不开供电良好的营商环境与服务。供电服务为提升‘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东方裕兴酒庄负责人王全祖说。

如今,红寺堡区已注册葡萄酒企业42家,建成酒厂5家、酒庄12家,批复代建酒庄9家,年加工葡萄4万吨、生产葡萄酒900万瓶,综合产值达4亿元左右,葡萄酒产业成为当地增收富民的主导产业。在第三节DSW中国精品葡萄酒挑战赛上,组委会给予红寺堡“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质、有机、荒漠产区”之定位。

“涉农产业项目一头是龙头企业,一头是移民群众。农产业发展事关红寺堡区乡村振兴之大事。一旦供电服务跟不上,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还会直接影响我们服务移民的形象。”国网吴忠供电公司经理马超如是说。(王学红)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