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与以往相比,这一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有什么突破?
陈雷: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
一是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二是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文件鲜明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如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等。
三是在水利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针对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文件重点强调了4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水价改革方面,提出要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