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9月CPI合预期 短期货币政策或维持不变

9月CPI合预期 短期货币政策或维持不变

http://news.xinhua08.com/来源:新华08网2011年10月14日15:04

新华08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侯雪静 刘琳)14日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9月CPI同比上涨6.1%,符合市场预期。9月食品价格普遍上涨,成为减缓CPI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认为,四季度物价将成下行趋势,短期内货币政策维持不变。

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食品类价格普遍上涨,同比涨幅达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5个百分点,成为影响CPI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分细项看,9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高位运行,同比涨幅28.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8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3.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4个百分点。分析认为,受中秋和国庆两个节日影响,9月猪肉价格高位运行。数据显示,猪肉环比上涨1.2%,比8月份的环比涨幅缩小0.1个百分。预计四季度猪肉价格将呈下降趋势。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食品价格环比普遍上涨。涨幅最大的是蔬菜和鲜果,环比涨幅分别为5.2%和3.1%,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约0.18个百分点。其次是鸡蛋,价格环比上涨2.4%;油环比上涨1.5%,比8月份的环比涨幅缩小0.6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环比上涨1.2%,比8月份的环比涨幅缩小0.3个百分点,蛋、肉、油三项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约0.14个百分点。下跌品种主要为水产品,但下跌幅度有限,环比下降0.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9月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最大,减缓了CPI同比的下降速度。分析认为,9月蔬菜价格上涨属于季节性上涨,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因素:一是9月中旬全国各地的气温下降,北方部分蔬菜的上市量减少,而南方后续产地的蔬菜由于连日的降温,使蔬菜的生长速度放缓,尚未进入成熟期或上市高峰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应量。二是由于蔬菜类特别是叶类蔬菜供应量处于季节性减少阶段,大棚种植的蔬菜还未完全上市,而部分上市的黄瓜、西红柿价格高于露地蔬菜的价格,拉动加权平均价上涨。三是进入秋季天气干燥,百姓对蔬菜的消费需求逐步增加。特别是中秋、国庆的节日效应也会使蔬菜的需求量增加。四是此前4月至8月蔬菜价格连续下降,也积累了反弹的动力。

市场认为四季度CPI涨幅将呈现逐渐回落态势。前期对CPI推升作用明显的部分食品价格涨幅四季度将开始回落,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将有所减轻。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对流通环节管理,通过集市与生产基地对接降低食品供应价格,物价调控成效正逐步显现。

近期国内期货市场利好消息,坚定了我们对于四季度物价走势的判断。一是粮食期货价格相对较平稳;同时,铜、铝等产品的期货价格大幅下跌,预示随着经济的放缓,工业原料的需求将会放缓,价格趋于回落。9月PMI数据与预期吻合,汇丰发布的9月PMI终值,继续居荣枯分水岭50线下,显示中国制造业增速仍在轻微放缓,但发展态势趋稳。

二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9日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这将降低国内运输成本并带动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这是年内首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对此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此次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利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缓解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

综合来看,四季度通胀将呈下行趋势已基本成定局。首先,从货币供应层面看,货币信贷增速、M1-M2增速差等指标近期都指向下行的CPI趋势。其次,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由于经济增速已经放缓、输入性通胀压力趋缓,且货币增长已经回到低位,CPI也将在未来几个月相应下降。再次,从食品供应的角度来看,中国今年秋粮丰收已是大概率事件,而生猪的供应数字也显示猪价再上涨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未来CPI通胀将趋势性下行,7月6.5%的CPI将是今年年内的高点。

面对通胀继续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现实,中国当前货币调控正进入到“两难”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物价总水平仍处高位,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货币调控力度不能骤然放松;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增速下滑之忧,政策又不宜过于紧缩。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强调,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但仍面临物价上涨和资金流入的压力。这一表态暗示短期内政策转向可能性较小。近期央行高层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过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表态,暗示着当前的经济减速恰恰是“从过快向正常”的回归,因而是可接受的。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鉴于未来几个月经济景气和物价将出现“双降”,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不宜继续加码,应保持稳定,冷静观察:假如世界经济滑坡和国内经济减速“双碰头”,建议做好政策调整甚至转向的预案,例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应对经济“失速”。

面对当前货币政策的两难抉择,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建议,货币政策可以微调,即在热钱流入可控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下调,并对中小企业实行定量宽松,而一旦海外经济不确定性有所减弱,可以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长期以来的负利率。中期来看,如果四季度通胀回落、房价拐点以及出口增速降低至个位数这三种情况相继出现,或将为货币政策由紧转松提供契机。

社科院10日发布《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建议,把短期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和保持中长期平稳较快增长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短期控制物价措施影响就业、伤及中长期增长基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根据9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三季度例会的提法,目前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

综合多方因素,10月份政策仍将延续“三不”立场,即“不调基准利率、不调准备金率、总体政策取向不放松”。“即使要调整,应等四季度和全年经济数据出来,全面评估政策效果后,再考虑货币政策是否要向中性靠拢,既不要继续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不要轻易出台刺激性的货币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表示。

此前,也有机构猜测在当前民间资金异常紧张,票据利率大幅飙高的情况下,政策可能适当放松,发力点会是信贷,即通过信贷的放松来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和微利企业的资金饥渴。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包括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内的9项措施扶持小型和微利企业发展,此次会议通过“定向宽松”及时缓解小型和微利企业生存困境,打消了机构的猜测,进一步证明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转向。(完)

【责任编辑:姜楠】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