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新华08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顾瑞珍 牛琪)中国环保部有关负责人16日表示,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有望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今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提高了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
入秋以来,北京等城市接连出现灰霾天气,美国大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关于监测数据谁更准确的争论让“PM2.5”迅速成为焦点。
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能负载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据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将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
近年来,随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灰霾现象频繁发生,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空气质量管理要求。
16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北京污染指数为128,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状况轻微污染。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中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既是中国以人为本,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灰霾等环境管理需要。
他表示,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中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
对公众关于天气的感官感受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常有背离之感的原因,这位负责人解释说,目前纳入空气污染指数的评价因子偏少,已经不适应中国当前空气污染评价要求;API发布的周期(前一日12点到当日12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日有区别;24小时的周期评价结果与某一时刻的感官存在一定差异。
他同时强调,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据了解,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完)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