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产业经济 > 综合 > 农业科技为中国旱作农业区播洒“雨露甘霖”

农业科技为中国旱作农业区播洒“雨露甘霖”

http://news.xinhua08.com/来源:新华08网2012年01月24日15:07

新华08网兰州1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连振祥)梁山乡岳山村村民李国学没有想到,2011年自己种植的2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495.5公斤。

比李国学更高兴的是同村的梁永恒,他种植的3.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505公斤。“种了几十年地,这是单产最高的一年。”梁永恒笑得合不拢嘴。

在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给李国学和梁永恒带来丰收喜悦的,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这是中国旱作农业区一些省份正在推广的一项农业新科技。

今年初,中国旱作农业区的甘肃、陕西、宁夏、陕西、青海等省区不断传出粮食丰收的好消息。在公布粮食产量的同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各省都强调了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支柱作用。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旱作农业区一直守望在田野的“及时雨”。

与此同时,农业部也宣布,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1000亿斤台阶,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

“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粮食需求日趋增加,这个矛盾是目前全国面临的共性问题。”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说。“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总产。”

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武文斌深有体会,他所在的甘肃省2011年粮食产量的一半是靠科技成果取得的。“2011年,在甘肃农技推广的重大项目中,仅旱作农业和高产创建就生产粮食630多万吨,用占全省24.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省63%的粮食。”武文斌说。

“十年九旱”的甘肃省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4.6万吨,连续8年实现了粮食丰收。这一年,甘肃安排了35项农业新技术。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福介绍说,2011年,甘肃仅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总产粮食570.73万吨,增产粮食126.46万吨。

2010年6月,中国旱作农业区的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四省区共同签订了旱作农业协作方案,重点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及其他农业新科技,将四省区逐步建成中国旱作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和国家级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区,以打造中国旱作农业技术高地。

记者了解到,这些合作已经见效。2011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预计达到1194.7万吨,连续8年实现粮食丰产,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新高;宁夏粮食总产量达358.9万吨,实现了自治区成立以来的首个“八连增”;山西粮食总产量达到119.3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79亿公斤。

中国旱作农业区主要涉及北方的15个省区市,没有灌溉条件的旱作耕地近10亿亩,每年约有5亿亩左右的土地受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科技成为这里粮食生产的“保护神”。

据了解,除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中国旱作农业区,一体化栽培技术、集雨节灌、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覆盖、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注水补灌技术、间套作种植等得到了推广,这使旱作农业区粮食单产大幅增加。甘肃省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568.41公斤,同比增产28.69%。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公告称,2011年中国粮食单产达到每公顷5166公斤,比上年提高了3.9%,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农业部的信息显示,“十一五”末,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记者了解到,最新出台的中国《农业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中国政府也决定,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完)

【责任编辑:赵丽梅】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