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黑龙江以垦地共建和政府搭台助推合作社发展

黑龙江以垦地共建和政府搭台助推合作社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2月02日08:32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08网哈尔滨2月2日电(记者徐宜军 管建涛)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垦区现代农业优势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搭台破解合作社产销和资金瓶颈,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破解农技推广难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合作社发展仍面临平均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内部管理欠规范、资金及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垦区现代农业优势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

黑龙江省以垦区农场和地方各县市农业共建形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已达1.85万个,成员19万个,带动100万农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25%。

录兴合作社是海伦市扎音河乡与海伦农场合作共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了使国营农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耕作模式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合作社组建后的内部管理机制交由海伦农场管理,并由农场聘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理事长和管理人员,建立由海伦农场和海伦市扎音河乡共同选出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由于应用农场的管理办法,合作社发展速度快,经营收益大幅提高,2011年完成代耕、代播、代收“三代”面积25万亩,作业收入475万元,实现利润143万元。

“垦地共建”形式大大提高了合作社标准和规模。“受资金不足影响,在农村不少农机合作社规模小、设备动力不足。”农垦春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袁春风介绍,该合作社由明水县和黑龙江垦区绥化管理局联合组建,投资总额达4000万元,场库棚面积2000平方米。合作社标准和规模上来了,又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大规模代耕、代播、代收的服务水平和农业标准化程度。

讷河市采取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讷河市有关人士介绍,讷河市每年都组织300家省内外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与合作社对接,推动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价格。为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讷河市引入黑龙江省龙江银行,为合作社贷款搭桥,进行银社对接。目前,龙江银行已为讷河市20多家合作社贷款5000万元。

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转化

有16万农业人口的黑龙江省桦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已达到166个,合作社成员近1.2万人,辐射带动6500个农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2010年桦川县土地流转面积近20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11.4万亩。

“从上到下组织农民流转土地很难,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黑龙江省青冈县农委副主任丛焕春介绍说。为发挥示范引带作用,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成立了农业科技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在劳动乡自立村和芦河镇先锋村共流转土地500亩,采用保护地栽培措施种植玉米,亩产达到1900斤,效益大幅增加,2011年该合作社在民政乡进化村又流转耕地1000亩。

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大大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海伦市海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装备达到102台,其中491马力拖拉机3台。在大型机械带动下,2011年该合作社共流转8个村2478户农民的土地5万亩,实施统一经营管理,并为其他村代耕土地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10万亩。

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秋整地,有效降低了土壤板结程度。2011年,海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台套大型农机具秋季整地面积达20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7%。同时,为没有大型机械的乡镇代整土地7万亩,提高合作社收益,合作社委托经营的土地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100%。农业专家表示,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可建立“土壤水库”,全面提高耕地蓄水保墒、抵御旱涝能力。

据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李东福介绍,2010年,黑龙江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全省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6997万亩。通过组建441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省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1%,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也是科技推广成本低、示范引带作用突出的科技示范户和试验示范基地。由其承担高产攻关、科技培训、品种试验等项目,大大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效率。

黑龙江省肇东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了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肇东市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合作社参与农技推广。肇东市农委副主任尹才表示,科研单位、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科研成果和集成技术服务入股合作社,农民用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双方共同经营合作社并按股分成,促进农业科技应用和转化率提升。

五里明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商业银行、科研院所建立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合作社从银行贷款用于生产,并将产品卖给龙头企业;为降低自身经营风险,龙头企业、商业银行出资聘请农业专家和市乡农技人员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技术指导;合作社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种田水平和农业产出率。经农业部专家测产,2010年,合作社经营的5万亩玉米核心区亩产达到2216斤,创全省单产最高记录。

目前,黑龙江省不少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合作社建立联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10年,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建设乡双付村农业合作社合作,对合作社经营的5000亩土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由于统一应用各种农业先进技术,合作社种植的覆膜玉米亩产达到2000斤。农技中心还对民政乡公平村蔬菜生产合作社进行技术协作,派技术骨干到村上挂职指导。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动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水平逐渐提高。统计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粮食作物标准化率在90%以上。

诸多因素制约合作社提质增效

一是合作社平均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每个合作社平均约有会员40名,种植业合作社平均经营耕地1800亩。部分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地块林网网格过小,农田路过窄,不便于大型机具进地作业。虽然一部分土地实行了统一生产经营,但占总耕地面积比重小。合作社类型以种植业居多,从事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的较少,多数合作社只能提供生产环节的单项服务,而能提供产、供、销全程服务的合作社比重不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能力有限。

二是合作社内部管理欠规范。有些县半数合作社没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基本不开展活动;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办法,却不按章办事。部分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二次分配”执行不到位,既不利于保障成员利益,又影响合作社长远发展。

三是缺乏资金及技术、管理人才。贷款难、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是合作社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民间借贷和延误社员产品兑现、占用社员资金等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合作社成员大多是农民,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管理经验跟不上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例如,一些农机驾驶员尚不能准确掌握新型大机械的操作技术,制约田间作业标准的提高和大机械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是地方干部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乡镇、村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其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致使有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盲目状态。

[责任编辑:李澎]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