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汇集机遇期 整体协调深入保障改革(3)
核心提示:2012年,在深化改革的号角下,我国的金融改革正逐步探入深水区。业内的普遍观点认为,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了战略机遇。而从目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的关联度确实很高。这些改革的协调推进,也依赖诸多配套政策。
协调推进是改革深入的重要保障
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完善、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有学者认为应当遵循“先内后外”的次序。而央行调统司发布的《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报告则认为,几项核心改革是循序渐进、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的改革开放措施应该是成熟一项,推进一项。过分强调前提条件,会使改革的渐进模式异化为消极、静止的模式,从而错失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指出,事实上,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正是交叉进行的。“就像两条腿走路,只有两条腿协调迈进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至于左腿在前还是右腿在前并没有固定的次序。”
而从目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的关联度确实很高。这些改革的协调推进,也依赖诸多配套政策。
汇率机制改革在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同时,应该配合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的统筹安排,提高金融资本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效能。汇率机制的改革还必须与资本账户开放协调前进,避免资本项目放开后境外游资对汇率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对外需的依赖。目前随着国际需求的低迷,我国稳增长的重心锁定在国内,并主张扩大进口,人民币在贸易计价结算中的话语权会逐步增强。人民币国际投资功能的完善则与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谈到,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宣布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可以为本国货币继续推进其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更为广泛的使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新的动力。
金融的根本意义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改革的成败也关乎实体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作为平衡金融部门收益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的途径,一经推出便引发喝彩。利率市场化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完善调控机制,使基准利率充分反映市场信息并能够有效传导。在此基础上,如果利率市场化能够与资本账户开放协调发展,实现金融内外开放进程平衡的状态,就可以一方面为实体经济的技术和产品引进、产品外销、海外布阵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提高金融资产回报率水平,促进金融部门高效率完善发展。
盛松成表示,“总结中国30年来的经济金融改革经验,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渐进式改革,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金融改革事关全局、影响重大,更应如此。各项改革需‘循序渐进、协调配合’,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