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需以人为本防止“房地产化”倾向
核心提示:与会专家认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城镇化是核心,多种产业需协调发展。同时还应谨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倾向,构建立体的城镇化系统工程,从而为“大城市病”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
新华08网天津6月14日电(记者毛振华 邓中豪 徐岳)记者从日前在天津闭幕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获悉,城镇化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加快展开,它对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等已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城镇化是核心,多种产业需协调发展。同时还应谨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倾向,构建立体的城镇化系统工程,从而为“大城市病”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
--人的城镇化意义逐渐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持续,城镇化被寄予希望成为打开内需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服务产业、环保理念都面临全新的挑战。而人的现代化却容易被忽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王凯说,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大发展时期。在过去短短30年里,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不到18%,迅速发展到去年的52.6%。但这一阶段还远未结束。
他预测,大约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这意味着约有10亿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
与会专家认为,城镇化过程中最需引起重视的是人的城镇化。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表示,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不再耕种来到城市,从事城市的第二及第三产业。伴随着这一进程,同时发生着三个过程的变化: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民进城务工冲动、城市的建设与规模扩张,以及城市的社会与文化重建。其中第三个过程是城镇化的核心。
他认为,强调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最为核心的。因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扩张,核心都是人,为了让人生活得更舒适。“不解决外来人口与老居民的社会融合问题,城镇化建设算不上是成功的。”
事实上,人的城镇化既是对城镇化的较高要求,同时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目的。在部分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被上楼”、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失地人口成为“无业游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考虑人的自然城镇化过程往往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使城镇化建设的现实与初衷背道而驰,引发社会的不满。
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指出,只重物态而忽略人的城镇化显然是本末倒置的,表面的统一规划光鲜难以掩盖违背人意愿的深层次矛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究其背后是形象工程与唯GDP政绩观在作祟。
从我国城市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看,美丽乡村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新型城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注重环境保护,为引来人、留住人、发展人奠定基础。金德钧说,我国垃圾处理至今仍未破题,类似北京垃圾围城的情形在多地存在;雾霾、细颗粒物等不断出现的新污染问题广受公众关注。如果新的城镇建设如此,难以吸引到人才。
王凯表示,在软件层面,新的城镇还应鼓励创新,提供好的创新工作氛围,容忍失败,真正建成一个开放、宜居、创新的城市。这样的城镇化建设才是符合人的需求的。
--英国城镇化以人为本经验值得借鉴
在融洽会的“会中会”于家堡论坛上,英国伦敦市副市长爱德华·李斯特介绍了英国城镇化中围绕人的需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主要包括:
一是妥善制定城市开发政策,确定人口变化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城市。
爱德华·李斯特说,1950年时,世界上不到1/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如今,据联合国估计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在城市,而且这一数字每天还以18万的速度在增长。这意味着关注人口变化对于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伦敦到2031年将会新增130万人,相当于新建80万家庭,提供70万个工作岗位,随之而来的办公区、商铺、旅店、学校面积都要增加。在建设中,尽量不改变老城市传统格局,减少拆迁与建设,不破坏绿地。主要从拓展不同城市功能入手,在交通、环境保护、发展文化中心等方面,让每一块土地更有价值。针对人口增减,城市规划也在细节上做出调整,让城市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
由于城市发展限制,伦敦建立了新的社区。包括西部和东部这些区域都会建立新的商业区、新的零售中心、新的学校及住宅区。另外还留出8个机会区,供未来人口增长需要。这里可以容纳50万人口,并且提供近30万个工作机会。
二是加快城市数字化建设,用科技创新满足新兴城镇的需要。
爱德华·李斯特提出,城市建设必须进一步推动协调的一体化数字联通。为此,在新兴科技的潮流中,伦敦在数字化建设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并将这一优势延伸到新兴城镇中。伦敦当前经济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科技城的爆炸式发展。
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这里拥有着众多创业集群,在吸纳就业上潜力巨大。它还将进一步发展到伦敦东区其他地方,在城镇化进展中不断扩展面积。在这个地区,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就增长了3倍。2011年末时,包括谷歌公司在内,130家创新新科技企业入驻科技城,创造了1300个就业机会。
为了给下一步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伦敦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数字策略。比如部署遍布各个角落的超高速宽带基础设施,推动信息流动。同时,伦敦还将所有的城市数据免费提供给大众,以帮助社会推动城市创新。帮助企业发展数字技能,使它们能够得到更多融资机会及商机。
三是大力发展经济以推动城市周边进入现代化进程。
为发展周边特别是沿海老旧港口,伦敦推出一项计划帮助老旧港口重新焕发经济和商业的活力,并提供超过2万份全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伦敦吸纳中国开发商前往当地开发房地产进行直接投资。目前这里的零售、休闲区域都被充分带动起来。
规划中,伦敦明确了哪里是重点发展区域,以便在这里建立中心活动区域,容纳最密集的金融业和服务业。同时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制定了战略性外伦敦发展中心计划,依据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并提供就业机会。金融服务业环境污染少,产业增值潜力大,同时可以吸纳就业人口,将适当加大发展力度。
在发展过程中,伦敦注意保持促进政策的连贯性,为经济发展塑造尽可能好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环境改善了,自然会赢得更多投资机会,城镇的发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国推进城镇化应注重三方面问题
一是注重塑造新型城镇良好环境,做到能够吸引人、留得住人。
王凯说,伦敦、纽约、东京、巴黎这些国际大都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往往都立足于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除了重视发展经济,更需加强环境建设。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和集聚,世界一流的城市,首先要具有一流的产业,要有一流的产业就要有一流的人才,要留住一流的人才就离不开一流的环境。
二是加强城市及周边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集群。
王凯以北京为例说,北京交通轨道总量已经接近400公里,从全球来看都是相当大的,但城市仍旧存在拥堵,这与轨道交通距家最后一公里的步行距离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之所以愿意开小汽车,不愿意坐地铁,是从家里到轨道的交通并不完善。在配套服务建设方面应在一些细节建设上花很大精力,为城市人群提供尽可能舒适的环境。
在环境建设中,城市的系统规划密不可分。袁崇法认为,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言,解决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须想办法提升其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缩小核心城市与周边的功能差距。应着重考虑在大城市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一批新型的功能强大的城市群。
三是要防止城镇化建设跑偏,既重硬件建设又不忽视软件,尤其将人的城镇化融入其中。
目前各地城镇化建设往往首先甚至是只重视硬件建设,特别是房地产建设。袁崇法认为,城镇化从短期看确实可拉动经济、刺激投资,但城镇化本质是社会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因为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房地产,更重要的是人类生活方式围绕着现代化在进步。考虑人的体验,特别是外来人口与社会的融入应是城镇化最需关注的话题。要关注其社会福利,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范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