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城绵阳:“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国家试验”
新华社成都7月31日电(记者丛峰 江毅)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省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这座城区人口仅109万的城市,科技人员数量达21万,智力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里拥有以“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为代表的军民融合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两院院士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60余人。
在科技城管委会工作多年的胡国洪说,科技城的工作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目标是为国家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绵阳产生了长虹、九洲等一批中国“军转民”的代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曾辗转北京、青海,后移师绵阳,其院属研究所为了将一项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工程化,历经十年开展攻关。最艰难的时候,整个研究所每人每天背负10元债务。中物院为此引入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激励。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成为中物院下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
目前中物院在军转民领域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全院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技术孵化平台建设,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代表,参控股企业发展到100家。
“最难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要到街头卖抄手补贴家用。”绵阳九洲集团总经理助理周冰说,“但困境倒逼我们走出一条军转民、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九洲集团的前身是专门制造航空仪表的国营军工企业。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订单大幅减少,企业陷入困境。“后来,厂里拿出最后一点家底——2万美元军工留存外汇,从德国引进了一套技术,结合自身技术积累,开发出中国第一套全频道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很快就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近三成。”周冰说,“我们用从民品中赚来的资金,继续抓军工研发,已成为国内多个领域的领跑者。”
绵阳市市长林书成介绍,到2012年,绵阳军民结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1003亿元,在核应用技术、空气动力学等近百项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今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这背后就有长虹集团研发的强大军工技术支撑。
近年来,长虹先后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了9大系列、5万多只电连接器。目前,长虹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连接器科研生产基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011年底,绵阳科技城的一座机关单位办公大楼全部搬空,转而邀请科技企业、人才前来创业,这就是科技城创新中心。
自2000年启动建设国家科技城以来,绵阳科技城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院所、高校等多方积极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今,这里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各类科技企业创新的平台。
正是有了这样的成长土壤,绵阳一家纯民企岷山实业才敢于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高速、高空、高精度控制的“无人靶机”研发。
虽然3年来尚无回报,但公司董事长燕泽山认为,如果没有高性能的“无人靶机”,中国第三代战斗机在训练中的各种战术动作都难以高质量完成,民营企业也要为国防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完)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