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全国7月社会用电量增速创年内新高

全国7月社会用电量增速创年内新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15日10:37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专家表示,7月份用电量大幅增长,主要和我国今夏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有关,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速出现明显。另外,经济稳步回升以及去年同期增速较小的基数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用电量。预计在高温天气和经济回暖的支撑下,第三季度用电量将继续攀升。

新华社记者雷敏 韩莹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国家能源局14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8%,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专家表示,7月份用电量大幅增长,主要和我国今夏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有关,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速出现明显。另外,经济稳步回升以及去年同期增速较小的基数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用电量。预计在高温天气和经济回暖的支撑下,第三季度用电量将继续攀升。

——“烧烤模式”下用电量激增

“7月份用电增速达到8.8%,与6月份6.3%的增幅相比将有较大回升,主要还是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说。

7月以来,高温天气来袭,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19个省(区、市)。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4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0.5摄氏度,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下多地用电负荷和用电量连创历史新高。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从用电负荷看,7月份华北、华东、华中、西北4个区域电网最高调度发受电力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74亿千瓦、2.13亿千瓦、1.41亿千瓦、6444万千瓦。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16个省级电网最高调度发受电力创历史新高。

中债资信分析师刘嗣兴表示,高温天气对我国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用电影响尤为明显。数据显示,7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3%,增速较6月份大幅提升。

同时,欧阳昌裕说,除了高温天气的影响之外,经济回升也刺激了当月的用电需求。另外,去年7月份用电需求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今年7月的增速。去年7月份社会用电量增速为4.5%。

欧阳昌裕还表示,目前电力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主要应通过错峰限电的方式解决,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拉闸限电的方式。尽管部分地区在高峰负荷时段,采取了用电的需求侧的管理措施,但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限电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比较小。

——用电结构优化凸显产业结构调整成效

在用电量增速回升的同时,今年以来中国用电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快于第一和第二产业,7月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第三产业用电量3509亿千瓦时,增长9.9%,分别比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和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快11.6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

另外,从环比增速来看,第二产业1-5月份增长27.7%,1-6月份增长21.99%,而1-7月份用电量增幅降至19.85%。金银岛分析师戴兵表示,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下滑可能是由于高温导致重工业开工率不高,另一方面,在经济企稳的影响下,企业降低将能,更多转向消化库存。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按用途划分的理想用电量比例一般为交通、建筑、制造业各占三分之一。

“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运行相对稳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的趋势还将持续。但短期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很难改变。5至10年后可能会慢慢发生变化,发展方向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不断上升,这会有一个过程。”林伯强说。

——三季度用电仍有上升空间 四季度或现回落

“我们预计下半年社会用电量增速为5%-7%。”欧阳昌裕说。他表示,在高温天气以及经济回暖的支撑下,预计三季度用电量增速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气温下降将大幅削减需求,如果经济没有很大起色,用电量将呈现回落态势。

据了解,进入8月之后,全国各地“高烧”未退,华北、华东、华中、西北4个区域电网的用电负荷再创历史新高。国家电网预计,空调负荷推高整体用电水平的状态将持续到8月中旬。

刘嗣兴表示,从经济支撑来看,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因素支撑经济增速的持续提升。受短期经济企稳及保增长政策的作用,三季度增速相对上半年可能略高一点,四季度受去年基数较高影响,增速可能难以提升。

因此,用电量方面,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上,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水平仍将处于一个较低的区间。因此,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在2.7万亿千瓦时左右,全年用电量预计在5.2万亿千瓦时左右,全年用电量增速预计在5%-5.2%。

[责任编辑:范珊珊]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