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政府部门尝试用云计算提效、保安全

中国政府部门尝试用云计算提效、保安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5月28日08:49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与美国政府采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类似,中国各级政府部门眼下正在寻求与云计算公司合作,逐步替代其传统的IT架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信息安全的可控性。

新华社记者张遥

杭州(CNFIN.COM / XINHUA08.COM)--与美国政府采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类似,中国各级政府部门眼下正在寻求与云计算公司合作,逐步替代其传统的IT架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信息安全的可控性。

27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公司在杭州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

“这次合作的目的是让海量的气象数据通过云计算挖掘处理,变成可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为民生和经济服务,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作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说。

当气象、地图、电商等数据通过云计算交汇,不少生活场景未来将能成为现实,比如打开地图软件在暴雨中行车,软件发来提醒:“前方3公里道路积水严重,车辆驶入可能遭水淹”;要为冬季备货,但网店后台的推送提醒你,根据历年数据及近期预测,今年的羽绒服并不用备货过多……

据介绍,此次合作中,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计划深度挖掘利用的数据包括:60多年来的历史气象数据,全国2万多个观测站、卫星、雷达监测的气象观测数据,以及通过国际交换获取的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数据等。

事实上,把政务数据放到商业性的云计算平台,中国气象局并不是首个。仅仅是阿里云,近两年来已经在为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交通厅、杭州市政府等提供云计算服务,今年以来,阿里云陆续与海南、浙江、贵州等省份签约,合作推进这些省份的数字化进程。

据了解,除了阿里云之外,浪潮集团、中国电信等企业也在“政务云”方面逐步发力,提供云计算服务。

至于政务信息登上云平台,具体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潘进军举例说,比如中国每次比较大的降水,千分之一的车主会受到损失,最常见的是车辆涉水或是遭遇冰雹,但如果能提前半小时向车主发出预警,统计数据显示,52%的人会采取规避措施。如果通过同样构建在阿里云上的高德地图软件发出预警,数以千万计的车主可以及时收到预警信息,从而降低损失。

然而,当数据信息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的同时,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量级也在快速增长,政府机关一贯的制定预算——购买IT设备——定期更新换代的流程周期,逐渐难以承受快速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以气象为例,中国每年新增的气象数据达到PB量级(1PB=1024TB),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千倍。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而阿里云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数据处理。采用云计算架构,气象部门可以避免资金巨大、周期漫长的IT系统投入。

“政务网站最难应对的是突发性需求,平常网站没人看,等到台风来临,访问量骤增100倍左右,网站瘫痪了。云计算提供商就像是'发电厂’,访问量增大随时提交需求,可以满足弹性需求。”浙江省水利厅信息中心主任虞开森说。

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看来,从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而言,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政府部门往后想服务好民生,比较难。

观察者们提出,政务信息上“云”,另一层重要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信息安全。将中国长期以来建构在国外厂商设备上的IT架构逐步替换掉,通过自主可控的底层架构,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尽管国产化并没有直接解决掉安全问题,但它解决了安全的控制问题。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在寻求与企业累积的社会经济数据的整合利用。阿里云与中国气象局当日达成的合作中,除了为中国气象局提供稳定、高效的云计算服务,还将提供技术支持,与气象局共同搭建“中国气象专业服务云”,面向有气象数据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云计算服务。

比如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气温每升高1度,啤酒的销量就能增加230万瓶;在中国,一些运动品牌、羽绒服等季节性产品生产商,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向气象部门寻求合作。

据气象专家介绍,气象大数据应用在一些国家已经比较成熟,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年产值达到2600亿美元,美国1600亿美元,日本1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6亿美元,专业的气象数据服务在中国市场前景巨大。(完)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