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方问禹
天津(CNFIN.COM /XINHUA08.COM)--天津邮轮经济近年保持快速增长,但随着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建设邮轮港口、发展邮轮经济热度上升,其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专家认为,天津宜从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港口配套产业、加强人才储备等方面入手,提升邮轮经济竞争力。
邮轮经济
据了解,2013年,上海、天津、三亚三大邮轮港口接待国内外邮轮旅客116.8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97%。除上海、天津、三亚、厦门等邮轮母港投付使用外,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也进行邮轮码头的规划建设。
国内邮轮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天津凭借“华北和西北腹地”的区位优势,正发展成为国内邮轮经济高地,缔造“北天津、南上海”的邮轮经济版图。
记者采访了解到,适应邮轮经济发展,天津规划布局了以邮轮休闲和航运服务为特色的休闲娱乐、商贸会展、主题旅游和精品购物等项目,并继续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开发邮轮旅游市场,为相关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天津接待国际邮轮、上海接待出入境国内外邮轮旅客的数量分别占比全国的70%和80%以上。
自2010年天津开通邮轮母港以来,每年约接待邮轮30艘次,接待国际旅客超过25万人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环渤海区域正在构建1小时名胜风景圈,便捷密集的立体交通体系,增强了区域经济凝聚力和辐射力,吸引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为天津邮轮经济带来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专家认为,伴随滨海新区新一轮开放和天津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天津邮轮经济有望成为天津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竞争激烈
尽管近年高速增长,但随着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把邮轮产业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天津邮轮经济发展将面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
今年以来,上海发布《加快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在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国际邮轮港;福建省出台《关于提升水路运输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厦门邮轮母港和平潭邮轮挂靠港建设步伐。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认为,目前,国内游轮经济发展已形成“三足鼎立”、“群雄并起”的三大港口集群: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港口群,以上海、宁波为代表的长三角港口群,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代表的环渤海港口群。三大港口群南北呼应,各自依托于当地产业、文化和地域优势,超前规划、抢占滩头,形成港与港竞争、群与群竞争的格局。
针对新形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马云泽分析称,天津国际游轮母港在产业规划和产业选择方面,仍停留在与区域内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将邮轮经济与高端制造业及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文章远没有做足。
另一方面,与上海、深圳、三亚等地相比,天津缺乏邮轮经济人才引进、培养规划,酒店管理、西餐制作、红酒品鉴等方面技能人才紧缺。相比之下,上海出台的“邮轮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地区邮轮经济人才提出了整体性需求,并启动了邮轮设计与装备规划、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人才储备机制。
提高竞争力
专家认为,天津游轮经济要在激烈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针对短板加强规划,多措并举提升地方游轮产业竞争力。
一是以邮轮串联天津特色文化、商贸资源。邮轮旅游的直接经济价值在“游”和“购”,但目前天津本地旅游资源缺乏系统完善的整合,邮轮经济呈现“两头在外”的特征(下船后直达北京旅游购物),天津本地经济难以从中获利。
对此,宜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打造适合游客需要的本地特色的精品消费环境,提升本地化消费水平。同时,以邮轮业服务为主线整合天津精品旅游资源,营造特色高端旅游休闲消费品牌,让游客分享天津的美食、美品、美景、美境。
二是完善港口配套产业,延伸服务链条。周立群认为,邮轮经济应循着“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全产业融合”的线路完善港口配套产业。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现有部分配套设施和下游产业,但距离全产业链建设有较大空间,应尽快研究制定“邮轮经济”和“邮轮文化”及相关产业规划,完善港口配套,延伸产业和服务体系,整合相关游、购、休闲、科技资源,拓展延伸邮轮产业价值链条。
三是培养邮轮经济专业人才。在邮轮母港全产业链条上,邮轮公司的运营管理、邮轮市场的营销、保险、餐饮、酒店管理、地接服务、船舶修造和维护等,都是发展邮轮经济急需的专业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招揽和培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