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等内容。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产业融合是较好地解决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发挥的载体和具体表现,有利于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发挥农业和农村多功能性,为“三农”下一步发展拓宽渠道。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一个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说,“这是针对农村已有的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要让农村重新‘活’起来。”
专家和学者认为,推进产业融合,是基于我国农业、农村现状和生态环境这两大背景。
一方面,过去纯粹做农业的时候,城市和农村完全是隔绝的,城乡之间不交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农村资源、人才、产品等要素单向流出,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农村逐渐萧条。
通过产业融合,会形成真正的城乡之间的人才流、信息流,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避免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却越来越萧条。“城镇化和农业化不是把农村都变成城市,农村一定要存在。为了保持农村村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给农村找到新路。”杜志雄说,“产业融合方式可促进农村活力、农业多功能的发挥,是农村繁荣的一个具体抓手。”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日益增大。
杜志雄说,一个区域,不论是要发展农产品还是乡村旅游,肯定会形成生态自觉,否则会影响区域发展。因此,产业融合将对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起到积极作用。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为“三农”发展拓宽渠道
专家表示,产业融合是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发挥的载体和具体表现,有利于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发挥农业和农村多功能性。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分析认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会带来两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方面,过去我国农业产业化多是第二产业,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不仅要求农业提供饮食,更要求农村提供如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顺应消费需求变化,农业要由单纯的在耕地上想办法转为面向整个农村资源做文章,这就为农村进行第三产业提供了机会,既延长和拓宽了农业产业链条,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
另一方面,农村发展实际上是区域的内生性发展,农村和农业资源开发要保持一体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当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区域性农产品和农业主产区,但主要开发农业资源,农业区域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民俗、文化遗产等方面欠缺科学开发。
而产业融合恰好就是要把农村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区域内挖掘资源潜力,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为“三农”下一步发展拓宽了渠道。
——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当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六次产业”的提出,正是源于“1+2+3=6”、“1×2×3=6”这两个数字模型。
杜志雄认为,虽然两个模型计算结果均为6,但是用加法还是用乘法是有区别的。他认为,“1+2+3=6”是指农村这个地域里,既可以有农业、加工业、制造业,也可以有旅游业,不同产业之间可以没有太多联系。但产业融合指的是包含加法的同时也要做乘法。产业之间要有联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要有加工业,要有乡村旅游,就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我国有些地方或是将农村和乡村旅游、体验式农业等结合,或是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使产业融合得到证明。
但是,在采访中也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同类农村旅游休闲产品扎堆、重复出现,特别是观光农业,普遍出现同质化过强、供给过剩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
张照新建议,在推进产业融合时,要选择好村庄,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从推进技术和策略的角度,从布局、农村文化内涵、休闲元素挖掘和打造等方面,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链。
另外,多位专家和学者表示,农民应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张照新说,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东部和中西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不同,各主体职责和工作会发生改变,但归根结底,政府在开发过程中,要带动农民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入股等方式,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