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陕西宝鸡全面深化改革催生国企新活力

陕西宝鸡全面深化改革催生国企新活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2月23日11:06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陕西省宝鸡市委、市政府立足宝鸡工业发展实际,突出抓好“改、扩、引”,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转变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企业发展、资本得益、职工受惠”的科学发展道路。

新华社记者边江

西安(CNFIN.COM / XINHUA08.COM)--陕西省宝鸡市委、市政府立足宝鸡工业发展实际,突出抓好“改、扩、引”,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转变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企业发展、资本得益、职工受惠”的科学发展道路。

宝鸡国企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推进国企改革,不断完善国企改革的决策程序和操作程序,坚持用发展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到“三必须”:每个改革项目必须要有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的支撑,必须要妥善安置职工,必须要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决不搞简单的关门破产、下岗走人和机械的“买断工龄”。2011年以来,累计实施各类资产重组项目23个,处置企业各类不良债务20多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1200多人。

宝鸡酒精(啤酒)厂是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2002年底,由于资金匮乏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企业濒临停产,数千名职工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彻底解决企业发展和重组遗留问题,宝鸡市多次派人深入企业调研,并专程赴青啤集团协商谈判,最终达成了解决企业重组、实施搬迁技改的一揽子合作协议。2012年底,青岛啤酒宝鸡工业园项目开工奠基,2015年3月一期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总体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8亿元,年纳税额约3亿元,同时还将带动陈仓区玻璃制造、印刷包装、运输、劳务、商贸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宝鸡积极推进困难企业改制重组,引进增量资本,激活存量资产。宝鸡市在困难企业改革中,坚持保留发展企业原有产业,岗位安置职工的原则,要求重组方必须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必须有新的支撑企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

过去提起宝鸡制药机械厂,没人不摇头。由于历史原因,这家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长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过认真调研、科学决策,从众多的意向重组方中选择宝鸡机床集团为重组方。宝鸡机床集团对宝鸡制药机械厂实施整体兼并,使原制药机械厂300多名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补缴了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当年扭亏为盈,结束了连续14年亏损的局面,职工月收入增长了214%。

近年来,宝鸡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引入战略资本的同时,也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使得企业的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宝鸡市委、市政府积极围绕宝鸡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煤及煤化工、酒类等9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西凤酒是是宝鸡乃至陕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发挥西凤品牌优势,吸纳和聚集产业资源,延伸西凤酒产业链,兴建中国西凤酒城,计划分三期实施,建设总体投资300多亿元,完成后酒城年收入将突破500亿元,成为中国名酒文化城。

宝鸡市把推动创新作为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营造最佳环境、出台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不断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动力全面增强。宝鸡机床集团抓住中央、省、市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投资5亿元建设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先后承担并完成4项“国家数控机床重大专项”研发任务,其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宝鸡市委书记、市长钱引安说,在国企改革中,宝鸡市始终坚持两条标准:一是企业要发展,只有发展,所有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二是职工要就业,绝不能简单地把职工推向社会。

国企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关系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加之老国有企业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极易出现不稳定问题。为了有效防范各类不稳定风险,最大限度的把不稳定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宝鸡制定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近年来,在北照公司等三户企业破产、秦岭化肥凤翔分厂改制、宝氮集团技改搬迁等重大改革发展事项实施中均按程序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保障了企业改制重组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宝鸡市国有困难企业数量较多,部分职工生活困难,民生保障压力很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将市属国有资本收益全部用于国企改革、发展、稳定和民生工作。2011以来,累计投入民生保障资金1.3亿元,每年底对市属企业困难职工群体进行摸排,采购供暖用煤,解决困难职工的冬季取暖问题;帮扶慰问困难职工、困难党员。妥善解决了5户外贸企业、秦岭化肥总厂、饮食服务公司、轴承厂等22户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养老医疗及困难救助等问题。同时,发挥民政、工会、人社等部门合力,使更多的困难职工享受到低保、帮扶、救济等民生政策。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