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吴慧珺)记者调研获悉,多位企业家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市场不公平竞争、降税减费难见实效等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堵点”。受访人士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拓宽相应融资渠道,注入金融活水,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步入稳定快车道。与此同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使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依法合法保护。
--“金融败血症”成民企发展“绊脚石”
记者调研获悉,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受融资渠道约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企业发展“绊脚石”。有企业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民企金融败血症”。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了难以翻越的高山。“在现有金融体系下,大多数民营企业贷款比较难,即使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从银行贷到了款,也会有很多担忧,总担心不知什么时候银行会突然抽贷甚至断贷,让自己措手不及。”安徽宣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说,而且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出国有企业几倍之多。
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彬,“作为涉农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是“老大难”问题,没有持续性的资金供给,农业企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举步维艰,目前银行设定的条件很多企业无法达到。”吕彬说,就算拿到了贷款,银行要求一年期还款,对于回报周期较长的农业企业来说,一年的贷款期限不符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需求的阶段性要求。
不仅是宣酒、瓦大等这样的传统产业民企,涉及环保、航空等这样的新兴产业与初创型民企也表示,深受融资渠道约束之困。民营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孵化期也不相同。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周期较长,初创企业难以依靠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快速发展。
安徽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说:“作为创新创业型企业,资金积累薄弱,运营中追求轻资产重人才,没有过多被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这直接导致了融资难。”
“作为新型产业初创型企业,目前,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但初创企业因规模不大、信誉度不高、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安徽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门振宇告诉记者,即使获得银行贷款,因利率的上浮幅度较大,也是难以承受。
除了融资难融资贵,降税减费难见实效、市场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也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李健认为,民营企业还患有“三高”虚弱症,“三高”是指高成本、高税收和高费用。“这是老问题,中央及省委对此十分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但从实际成效看,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企业的“三高”问题仍然存在,致使民营企业利润过低,大多虚弱不堪。”李健说。
--融资高山亟待翻越 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市场不公平竞争、降税减费难见实效等 “堵点”问题,多位受访的企业家建议,跨越融资的高山还需将具体政策落实、落地、落细。避免政策“一刀切”,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融资支持政策。此外,产权保护制度需逐渐完善,使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依法合法保护。
支持轻资产企业融资,打通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融资通道。“我们已经申报了创业板IPO,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加速企业的腾飞。”刘屹建议,目前国家政策对于绿色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上市融资是大力支持的,但企业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融资服务创新力度。吕彬建议,进一步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可借鉴其他地方的有益做法,面向田园综合体项目创新信贷投放方式,针对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精准的金融产品创新。
针对市场不公平竞争,受访的企业家们建议,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不同所有制经济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更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政绩不能压倒利润需求。
就降税减费问题,企业家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把降税减费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帮企业算细账,并加大降税减费的力度,提升企业获得感。
此外,受访的企业家们呼吁,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应同样不可侵犯,应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废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的法律、政策和监管,让企业家们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