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打通普惠金融发展堵点,上海这样做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8日电(记者 王淑娟) 截至9月底,浙商银行上海分行无还本续贷当年累放52.44亿元,累放占比37.76%;截至10月底,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增长了45%,普惠金融客户数增加了3000多户,平均贷款利率下降了88个BP……这是今年上海金融机构发力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效缩影。

GshfshC930498_20201118_ENPSN0A001.jpg

普惠金融是当下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对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的“保市场”主体中,普惠金融更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金融机构、金融要素齐聚的上海,在打造大都市型普惠金融体系方面打造出了独特的样本: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科技金融和民生金融。

上海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让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处长吴金友表示,今年上海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保持大幅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在LPR改革和各行主动让利的带动下,今年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同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上海金融系统是如何做到普惠金融领军者的?记者采访得知,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理念转变、绩效考核改进和组织体系建设、现代科技运用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是政府通过搭建银税合作、银担合作、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等平台,出台普惠信贷奖励与风险补偿等政策,破解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征信难、增信难”问题,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就在绩效考核上下了功夫。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助理杜奕表示,“我们今年针对普惠金融业务制订了一系列的考核政策,比如尽职免责,原来普惠金融产生逾期和不良,对于贷款人员的追究,今年再次强调并且明确了尽职免责,让大家更有信心去做普惠金融的贷款。在普惠金融的收益考核上,为了能够起到降本的作用,给普惠金融贷款提供了超过100个BP的收益补贴,让经营机构真正把普惠金融贷款利率给降下来。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的考核,把整个普惠金融作为必须要做的工作去推进落实。”

上海的浦东新区是国际上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最为完备、交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驻扎在浦东新区的30多万家中小企业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成分。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但是又存在市场资源配置不充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旺盛融资需求的问题。在这个形势下,浦东新区金融局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来激活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潜能。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副局长顾斌介绍,浦东新区出台了小微企业增信基金管理办法,力求以降成本、降风险,促进小微企业增信用、增信心,充分发挥银行的积极性。截至2020年9月,各合作银行通过中小微担保基金累计为浦东新区中小企业发放1377笔贷款,金额38.04亿元。受惠企业中,六大硬核产业企业占四成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占比达94%,民营企业占比达90%。

如何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的覆盖面,一直是普惠金融的难点和痛点。上海率先推出的“银税互动”平台就是想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表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以企业涉税的数据为依据,上海实现了纳税信用和金融信用的互认,推动银行依托纳税信用创新信贷产品。截至2020年9月末,已有61家银行加入银税互动平台,注册企业达9万余户,授信总额18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85亿元,银税交互的数据107万条。

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不遗余力地建设和完善。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专家认为,应进一步打通小微企业信息共享通道,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学术顾问江锡洲建议,需要推动多维度替代数据的整合共享,统筹推进小微企业税务、电力、社保等涉企公共服务数据共享,进一步打通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同时,以大数据信用信息作为基础,形成小微企业的“虚拟担保品”。“如果有足够多的担保品,金融机构放款就不用担心坏账问题,贷款意愿会加强,放款效果会提升,形成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支持。”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