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添动力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2020年,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交出了一份靓丽成绩单。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金融力量。“十四五”时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引导下,金融力量将继续为金融服务添活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添动力。

金融持续助力“三农”小微

2月25日,党中央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场胜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5年来,金融系统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扶贫工作深入推进。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21万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近5000亿元,惠及贫困户1100多万户次,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告诉记者,近年来,金融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活水”,放大了扶贫资金效应,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和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激发了贫困群体和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下一步,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表示,精准扶贫解决了“人”和“户”的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则更多着眼于村庄和村民的整体进步,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各类举措整村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际上,金融的着力点不仅限于乡村。除了贫困人口外,解决“长尾”人群的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过去几年来的政策焦点。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2019年末提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

下一阶段,“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已被列入央行重点工作。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字当头”的基调。同时,将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继续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金融科技惠民利企显成效

金融的高效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十三五”期间,利用金融科技降低信息连接、信息获取和信息计算的成本,提高客户服务和企业运营的效率,已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提高金融服务渗透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渗透于投资决策、风险定价、资产配置等环节,金融服务有望进一步优化。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表示,未来金融科技创新潜能有待进一步激发。针对融资难问题,他建议推动信贷服务从以“网点办”为主的线下模式,逐步升级为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提升金融机构寻客、获客、拓客能力;针对融资贵问题,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审贷放贷自动化、批量化处理,利用工商、税务、司法、供应链等涉企数据完善风控模型和风险定价机制,降低信用风险成本;针对融资精准度,运用基础设施动态监测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强化数字化穿透式监管,实现资金精准投放、可信使用、全程管理,为实体经济“精准滴灌”。

同时,多位专家也提示,下一阶段,金融监管科技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强。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表示,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缺失以及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引起监管高度重视。未来,监管层应提前预判风险,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

碳中和目标催动绿色发展

当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0年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绿色金融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宝贵窗口期。2020年9月,我国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专家测算,未来3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在百万亿元以上。

突破已初现。2021年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首批碳中和债券,率先在全球范围冠以“碳中和”贴标绿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用途更加聚焦、项目遴选更加精准,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有助于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低碳领域。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