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S|ESG每周资讯(第十二期)

国内前沿

01

国资委:正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意见和方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7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资委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意见和方案,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

彭华岗介绍,国资委在中央企业的“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部署,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建设,指导中央企业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

目前,部分中央企业已组建了碳资产管理的专业机构,开展了碳排放统计核算、盘查等工作,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能源、钢铁等重点行业中央企业已投资参股了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碳交易机构。超三分之一的央企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来源:中国网)

02

国务院国资委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

由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ESG中国论坛2021夏季峰会”近日在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已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国有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要在ESG体系建设汇总中发挥表率作用。

彭华岗指出,ESG评级是ESG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国亟待构建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ESG评级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全局、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ESG评级体系建设。国有企业应正确认识ESG评级,积极参与中国ESG评级体系的建设。

他指出,中国ESG评级总体起步较晚,影响力还较为欠缺。随着外资评级机构不断扩大对A股上市公司的评级范围,国外评级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日益凸显,国外ESG评级结果可能偏离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真实社会价值(如关联交易、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因此,中国急需构建ESG评级体系,为国内外投资者开展ESG投资提供基准参考。

在彭华岗看来,中国ESG评级体系建设需考虑三个层面。第一,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体现新发展理念。要充分考虑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要求、乡村振兴的宏伟布局等中国议题,让ESG评级助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要顺应全球趋势,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专业共识。让中国的ESG评级接轨国际前沿,促进中国ESG评级与国外ESG评级的互认。

第三,要考虑ESG发展阶段,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构建ESG评级体系,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特殊性,也要进行全局性谋划和前瞻性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网)

03

中国宝武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碳中和主题基金

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15日在沪签约设立,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

据了解,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未来将依托中国宝武相关规划布局,聚焦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向,参与长江经济带的转型发展,跟踪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深度挖掘风、光等清洁能源潜在发展地区和投资市场上优质的碳中和产业项目。

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中国宝武发布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的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中国宝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宝武致力于打造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业、资源环境业、产业园区业、产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来源:经济参考报)

04

《2021国内碳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报告》发布

2021年7月20日,由美国环保协会(EDF)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合作完成的《2021国内碳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作为著名的非营利性环保组织,EDF在环境、能源、气候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致力于寻求改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道,为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上海环交所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工作的承担者,在多年试点实践经验基础上,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为契机,确立了“一体、三功能、五大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之际,碳价格成为各方市场主体关注的重点。本研究聚焦国内碳价格形成机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主管部门、企业等市场各方关注的价格问题。EDF与上海环交所依托国际国内碳市场研究经验,合作完成研究成果报告。《报告》核心内容分为国际碳市场定价机制、我国试点市场碳定价机制现状、全国碳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全国碳市场形成有效价格信号面临的挑战、政策建议等五大部分,从总量控制、配额分配、稳定机制、市场监管、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全国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建议,助力全国碳市场形成清晰统一、合理有效的价格信号,以切实发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作用。

(来源:碳中和专委会)

05

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

7月20日,浦发银行合肥分行与苏州分行联合落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用于目前长三角区域单体最大的屋顶“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滁州隆乐新能源有限公司滁州隆基乐叶34.5兆瓦屋顶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该笔业务的落地,是绿色金融“融资+融智”的良好示范。

据悉,此次创新推出的碳中和“挂钩”模式,将贷款利率与项目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程度——即光伏发电项目供电量、碳减排量相挂钩,设置分档利率,企业融资成本随着发电量、碳减排量的上升而下降。因此,企业在优惠财务成本机制的预期下,一方面要选择购买更高效的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将更加积极地实施项目运行维护,力争达成节能目标。这就意味着金融产品对项目产生了减碳压力,通过金融创新手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电、高效减排,让资金更加有效地与绿色资产对接。

为保证绿色效应评价更为准确,浦发银行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信贷共识系统”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与认定,为挂钩贷款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金融行动,落实好绿色金融政策,加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推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激发金融发展活力,助力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来源:安徽日报)

06

理财子首个“碳中和”主题指数发布,工银理财绿色金融方案出炉

工银理财7月15日在北京发布了中证工银理财“碳中和”资产配置指数,这是理财子公司与中证指数公司合作的首只“碳中和”主题指数,聚焦于高碳减排与深度低碳板块超过30个细分领域的股债资产,也是行业内首支“碳中和”主题指数。

(来源:第一财经)

国际前沿

01

欧委会勾勒2030年减排路线图

为了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的减排路线图正被勾勒得愈发清晰。

当地时间14日,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正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提案(Fit for 55,下称提案),目标是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至少减少55%。

为实现这一目标,欧委会计划在交通、工业及贸易等领域继续加码减排措施,其要点是:改革碳排放交易体系(ETS)、2035年起禁售燃油车、拟在2026年开始正式征收“碳关税”。

在改革ETS方面,欧委会称,截至2030年,欧盟碳市场的配额总量将比2005年减少61%。碳总配额每年将线性减少4.2%,而非现行制度下的2.2%。同时,将逐步取消航空业的免费碳排放额度,并将海运业纳入ETS体系中。

在交运行业减排方面,欧委会将欧盟境内禁售燃油车的时间由2050年提前至2035年。此外,欧委会鼓励各成员国加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充电站、充氢站的数量。

在国际贸易方面,欧盟拟将于2026年起,对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涵盖水泥、钢铁、铝、肥料和电力五大行业。“碳关税”适用于上述商品生产国生产商品过程中对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之后将考虑是否扩大到间接排放。

市场研究机构Carbon Action Tracker的数据显示,1990~2019年间,在碳市场机制驱动下欧盟共削减了24%的碳排放量。

不过,改革ETS也受到了一些企业和政府的反对。一些制造商认为,欧盟现有的碳配额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体系,已使企业为污染承担的成本升至创纪录水平。如果再次加码减排力度,成本将向消费者端转化。

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坎芬称,碳价上涨和减排措施将影响低收入群体,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他认为,碳定价机制只适用于企业,而不适用于居民个体。

欧委会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对此表示,实现公平转型将是欧盟减排路上的挑战。欧委会已拨款720亿欧元,以补偿因减排利益受损的群体。

(来源:第一财经)

02

日本将在2030年之前将可再生能源提升为最高占比能源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 (METI) 即将出台的能源战略草案,日本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份额中的占比大约翻一番,达到36%-38%;而目前新能源在总能源份额中的占比不到 20%。与日本目前于 2015 年发布的要求可再生能源仅占能源结构22%-24%比例的2030年战略相比,新战略将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虽然日本的战略草案标志着该国化石燃料用于能源的显着减少,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团体批评该计划在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方面做得不够。

气候组织RE100高级经理 Aleksandra Klassen表示:

“日本新的可再生能源目标虽然取得了进展,但仍达不到升温1.5摄氏度的气候目标所需的水平。”

(来源:ESG Today)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