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祁连山论坛】“兴甘肃”先打好产业基础 祁连山论坛专家为甘肃产业升级建言献策

新华财经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卫韦华 王虎云)12日晚,以“创新与集群:产业强 甘肃兴”为主题的第四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分论坛举行。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就甘肃在培育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主任李灿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省的低碳绿色化发展路径,发表了题为“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甲醇——我国西部地区低碳绿色化路径”的演讲。他指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液态阳光甲醇的技术,将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的可行路径。

同时,他表示,基于“双碳”目标,甘肃省要抓住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充分开发甘肃省光伏和风电资源,实现低成本、高效、规模化生产绿氢和液态阳光甲醇,解决弃风、弃光难题,形成除特高压输电外的绿色甲醇生产基地,形成万亿级新能源产业;二是发挥甘肃光伏和风能资源优势,与本地企业,特别是传统化工、冶金、建材等企业结合,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三是通过绿氢优化利用碳资源,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和高端化学品)和“卡脖子”等绿色产品,形成绿色低碳现代化工产业。

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发表演讲时表示,甘肃实现了精准脱贫,但其经济发展与东南沿海相比差距仍会持续拉大。此外,甘肃也面临传统制造业滑坡,产业基础老化、低级化,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以及绿色转型压力大等问题。对此,新发展格局下,甘肃应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直面强产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做好“兴甘肃”的基础工程,再寻找发展的突破点。

新望认为,首先,甘肃应重点打通一条包括中药材种植,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业在内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其次,要充分利用水电风能的资源优势,通过灰色、黑色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应利用好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打造文旅开发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和策划水平。并通过餐饮行业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打通种养、加工结合的产业路径。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近几年甘肃省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以上,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已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因此,甘肃要用新的理念来看待旅游的新价值,可以打造成一个为人生赋能的旅游目的地。

石培华建议,甘肃应彰显赋能美好生活的新价值,打造“夏养甘肃、康养甘肃”、“研学甘肃”旅游品牌,打造户外运动天堂。一是着力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以避暑旅游为切入,打响“夏养甘肃、康养甘肃”品牌。二是加快建设提升户外运动胜地。结合甘肃地貌地形多样优势,开展沙漠徒步、自行车、攀岩、滑雪、热气球、滑翔伞、沙漠冲浪等多元体育旅游产品,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三是加快建设研学旅行胜地。把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打造国家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

此外,在石培华看来,甘肃有条件成为一个红色旅游的新热点省,建议打造甘肃红色旅游发展轴,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为抓手,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展示点。

据了解,本届论坛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联合主办,以“云端演讲对话”的形式开展,面向全球进行全天候“云直播”。论坛以“新理念 新格局 新阶段 新甘肃”为主题,围绕“融智陇原 绿色蝶变”“从脱贫到振兴:甘肃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创新与集群:产业强 甘肃兴”等议题,研究和探讨甘肃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展现甘肃近年来践行绿色发展的新成果,寻求新形势下甘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编辑:刘琼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