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读者出版集团:以“读者+”模式探索文化企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甘肃读者出版集团以享誉海内外的《读者》杂志为“圆心”,持续扩大“读者圈”,以“读者+”模式开创融合发展新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坚信内容为王,紧跟时代之声

《读者》创办于1981年,每一期的稿源,都是从邮件、杂志、图书、报纸等3万多篇稿子中,最终选出50多篇编撰而成。自创刊以来,《读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文化品牌,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者’是有传承的,18年前我来到这里,老编辑把他们的经验和理念传递给我们。而我们作为桥梁,再接续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念精神传递给更年轻的编辑……有了年轻一代编辑的成长,才有了这本杂志的勃勃生机。”《读者》执行主编贾真说。

近年来,《读者》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时代新声,更加注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古诗词鉴赏,也有经典文学的精细解读。稿件用大众化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传递声音,文章的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读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从形式到内容始终在做微调,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栏目的调整,让读者的观感更清晰明快,封面细节的处理,吸引读者拿起杂志阅读。”贾真说。

图书出版是读者出版集团另一个重要板块,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图书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围绕“一带一路”和甘肃地域文化,敦煌学、丝绸之路学、西夏学、藏学、简牍学等方面的出版工作多点开花,学术专业优势进一步凸显。集团旗下的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河西走廊》《金城兰州》《敦煌画派》《中国石窟走廊》等图书,集文字、摄影、有声讲解为一体,通过扫描书中插入的二维码,读者可以看视频、听讲解,实现多元感官互动体验。

“我们追求图书品质,在主题出版、特色出版、融媒体出版方面,全面整合资源,切实推动和实施精品图书出版工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马永强介绍,出版不仅是文化传播、知识服务,还是生活方式的引领,更重要的是价值的生产和传播。读者出版集团不断创新出版理念,进一步推动着出版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

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书香之城

2020年9月,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兰州西北书城正式完成改造对外营业。据了解,改造之前周内日均客流量为2000多人,改造后周内日均客流量提升到4000多人,周末可达5000人。

西北书城经理宋艳丽说,“为了提升阅读环境,西北书城耗资4900万元更新全部软硬件设施,增加了8台自动查询售书机,方便市民查询、购买;增加300多个座位,提供免费阅读空间;引进27家多元业态,有快餐、咖啡,满足读者多样需求;同时,打造了5星级卫生间。书城早上8点半营业,但每天早上7点40左右就有人在门口排队。”

“相比以前,书城的舒适度更佳,环境更宜人了,来了就能待一天,阅读就是生活!”大三学生陈艺文趁着假期泡在书城里学习。

升级改造后西北书城,是读者出版集团打造全民阅读空间、打造文化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外,读者出版集团还围绕出版精品战略、读者品牌战略、媒体融合和书香社会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点·线·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读者方案”,形成覆盖城乡、涵盖优质阅读产品提供、阅读服务网络建设和阅读风尚引领的书香社会建设新格局。

闹中取静的“读者小站·金城书房”是兰州的独特城市风景。“读者小站”融合公共图书借阅、分享体验、阅读讲座、知识服务、文化产品销售、咖啡茶语为一体,成为兰州市民业余“充电”的好去处,受到了广泛欢迎。

打造“读者+”模式,探索融合之路

“‘长尾巴月读社阅读盒子’里包含着智能伴读机器人、必读经典图书、趣玩周边、阅读手账等,盒子将传统图书与智能机器人结合,通过智能机器人可以听已设置好的精读精讲课,同时,智能机器人还能识别阅读手账上的内容,与孩子们互动,帮助孩子深入地阅读理解。”读者出版集团旗下“读者·新语文”中小学阅读与写作教育平台运营总监牛文斌详细地介绍着平台的“黑科技”。

“读者·新语文”是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和数字出版方向转型发展的融媒体平台,包括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有读者·新语文、朗读大会、长尾巴月读社等微信小程序矩阵,为读者提供优质、丰富的知识服务,线下有丰富多彩的课程产品,全方位培养青少年阅读与写作素质。

“读者·新语文”是“读者+教育”板块的重要产品。

据了解,“读者+”是读者出版集团打造的“融合”港湾,包括“读者+研学”、“读者+小镇”、“读者+文创”、“读者+旅游”、“读者+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依托“读者”的品牌优势,给读者提供全方位、浸润式的阅文化体验。

其中,正在建设中的“读者印象”精品街区,将把文化融入日常,使文化成为城市底色,街区的建筑景观设计、交通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多元业态引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生活。

读者+文创,则是读者出版集团旗下晋林工作室的“招牌”,工作室以手工制书闻名,手工书可阅读、可互动、可体验,使文化在创意中活了起来。

“在‘读者+’矩阵里,‘读者’的路越走越宽,这是一个无限相加、丰富品牌内涵的过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升说。(分析师何春晖)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