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做全五个步骤 从数字化进化到智能化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5日电 2021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一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于10月15日在宁波开幕。在2021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为例,分享了对数字化升级之路的实践与思考。潘云鹤表示,大数据时代一定要变成大知识时代才对我们有利,人工智能是使用数据的引擎,在人工智能2.0时代,要做全五个步骤,才能从数字化进化到智能化。

潘云鹤院士.jpg

潘云鹤院士发表“数字化升级之路——从数字图书馆谈起”主题演讲

潘云鹤院士亲历了数字图书馆从无到有的过程。据他介绍,上个世纪末,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图灵奖获得者Dr.Reddy提出百万册数字图书计划,此后中美合作成功数字化100万册图书,到如今已经实现250万册图书数字化,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图书馆。海外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中国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美国、印度和埃及等国也举办了数字图书馆研讨会,这个项目成为了国际合作的典范,也是数字化的典范。

潘云鹤院士指出,百万册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升级的起步。图书数字化以后,不仅实现了书籍远程借阅、快速服务、高效连通、个性化服务等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还形成了数据海,把海量数据打通,变成大数据,可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潘云鹤院士认为,大数据时代一定要变成大知识时代,这样对我们有利,数据作为原料才能进行工作,而人工智能是使用数据的引擎。正是基于大数据到大知识的探索,中国工程院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潘云鹤院士表示,知识中心的最低目标是让数据聚集在一起,变成大数据,最高目标是把大数据变成知识,提供知识服务,目前最低目标已达到,最高目标还需努力实现。

如今,人工智能2.0时代已然到来,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换代进行了谋划布局。潘云鹤院士表示,换代以后的人工智能有一系列新方向,描绘了人类社会从大数据时代转向智能时代的重要特色,大数据时代实际上就是指群体知识、跨媒体知识,中国在一系列重要转换中抽象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模型。

从大数据进化到人工智能该如何实现?潘云鹤院士列出了五个步骤:第一是感知对象和感知运行态势。人类活动的总计留下的都是数据产生的对象,所以我们既要布置传感器,又要把这些数据连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做记录、转换等。第二是把数据连通以后,一般要使用统计学和可视化两项技术,来提供人机交互的服务。第三是要把数据转化为知识表格,进而转化为知识图谱,也可以转化为模型,可以用机器进行识别、深度搜索。第四是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自动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第五是搜集上述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事态,使得系统能够闭环迭代,自行进行升级优化。

“这五个步骤全部做,就从数字化进化到了智能化。”潘云鹤院士说,数字化改革的基础是大数据平台,要求大数据感知及时,打通集成,覆盖系统,深入基层,因此数据完善很重要。数字化改革乐观结构是做好闭环、迭代、优化,因此,要对大数据和迭代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将上述“一二五”这三步做好了,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平台。

2021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一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于10月14日—17日在宁波举办。大会围绕“数字驱动、智能发展”主题,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举办论坛会议、展览展示、专家咨询、产业对接、成果发布、信息消费体验日、双创大赛、新品发布等八大系列主题活动,致力推动深度交流合作。(王静)



编辑:曹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