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论坛】着眼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精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2日电 发展普惠金融,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的重要途径。10月21日,在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为议题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话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本场活动是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场”活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肖远企,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北京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卢彦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

肖远企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及性、可承担性以及服务质量都有显著提升,而普惠金融服务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普惠金融尤其要在发现和满足真实金融需求、提供可以熨平经营周期和收入波动的金融服务两个方面做细做实,提高服务的精准性。

范一飞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秉持金融为民原则,大力推进金融普惠进程,积极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直达性和精准性,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激励相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支持了4000余万户小微经营主体融资,同比增长30.8%,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基础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聚焦小微企业、农民群众、老年群体,用数字金融服务手段弥合数字鸿沟。

卢彦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近年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着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为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推出了《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引导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保障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适用性。 “金融家、银行家要能够到深入到服务对象所在的区域和环境中去,把我们普惠金融做实做透,做得切合需求。” 他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黄益平认为,普惠金融应该基于市场化基础降低融资成本,坚持合理的市场化风险定价,避免进入“尤努斯陷阱”。他表示,下一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可能会更多基于产业互联网、物联网这些基础设施来创新金融业务,从而更好地控制风险,服务实体经济。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系主任何平表示,谈到普惠金融,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金融排斥,金融排斥指的是人们在获得主流金融服务时受到约束的现象,全球大概有20亿左右的人口无法获得传统银行和金融公司服务。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不对等回报加剧了金融排斥,必须给私有资本足够的激励来解决普惠金融的效率问题,但公共资本的参与是私有资本参与普惠金融的关键。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当前,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到绿色投资、ESG投资,无不反映了金融发展观、价值观的深刻变革,这要求金融工作者以数字普惠、绿色普惠、乡村普惠、“专精特新”普惠不断丰富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更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促进“数字”和“金融”深度融合,这是克服银企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细、做实、做优的重要途径。

人保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于泽表示,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天然具有互助共济、扶危济困的特点,与普惠金融的属性高度一致,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体现出普适、精准、增信、联接、放大等比较优势。但从人保的实践来看,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制约了保险比较优势的发挥,特别是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金融、竞争力与创新局副局长Zafer Mustafaoğlu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普惠金融需要进一步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扩大普惠金融可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同时,政府应该不仅仅作为普惠金融的推动者,而更多是作为普惠金融赋能者,通过注重改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提高全民金融素养,来为普惠金融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执行董事长与创始人Stephen Welton表示,应该更加重视成长型小微企业,它们增长速度更快,容纳的就业人数更多,处在创新开发的前沿,能够创造未来的繁荣和财富。他表示正在与其他的国家商谈,创造国际投资平台,借鉴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模式,帮助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和增长。”他表示。

本届金融街论坛年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主办。年会围绕“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绿色发展与金融担当”“双向开放与金融合作”“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治理体系与金融安全”举行平行论坛。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吴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