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无锡物联网集群再谱新篇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赋予无锡为中国物联网发展投石问路的重任。十余年探索,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在今年10月举行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总结自评估报告评审会上,示范区建设成效获得专家评审组高度肯定。无锡物联网集群成为全国唯一以物联网为主题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的产业集群。

物联网已然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无锡也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的前沿阵地。3000多家物联网企业在这里集聚,涵盖感知、连接、平台、应用、安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超3100亿元,省内第一,全国领先……目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正在加快编制论证中。站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全新起点,如何推动无锡物联网集群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

从无到有,综合施策激起产业发展活力

“当前,无锡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物联网作为无锡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必须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快行业推广应用,赋能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说。一直以来,无锡始终秉持创新驱动与应用牵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协同发展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试点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的培育原则,从探索中发展,从发展中优化,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推进物联网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多措并举激起物联网产业发展活力。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为系统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无锡在国家工信部和江苏省政府的指导推动下,成立了示范区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凝聚部、省、市三级合力,高位谋划、统筹协调,每三年制定行动计划、每年制定年度工作任务,确保物联网产业保障工作的延续性。

随着重点项目的深入开展,无锡逐渐摸清物联网产业薄弱点,瞄准产业资金、人才、项目、技术、应用等要素需求,精准施策。例如,示范区内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开通用地“绿色通道”;2018年专设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开展技术研讨、应用推广、合作配套等交流活动等。

实施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链长制”对于锻造完整、畅通的产业链尤为重要。无锡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着手,实施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通过给领导压担子、出“加试题”,优化物联网上下游资源配置和促进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振了物联网企业信心。

十多年来,一直负责物联网推进工作的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正是物联网集群的“链长”。“发挥‘链长制’制度优势,我们通过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研究制定产业链(集群)图谱、引导核心企业技术攻关、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系列工作,全面掌握产业链发展现状,精准打通痛点堵点。”高亚光说。数据显示,2020年,无锡重点梳理物联网产业链、供应链情况,深入企业调研,就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生产等问题,积极联系相关机构,搭建沟通桥梁,及时反馈企业的意见建议。

创新集群机构运营机制。为更好地处理好政府与产业、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无锡成立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下称“促进中心”),探索以集群促进机构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范式,并于今年获批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机构。

促进中心按照“公司+联盟”市场化运营形式,构建形成专家咨询层、理事会决策层、工作执行层“三层架构”组织运行机制和“建生态、攻研发”互促共进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同时聚焦“产业培育、共享服务、展览展示、投资融资、合作交流、技术创新、智库支撑、应用示范”等八大服务方向,搭建物联网集群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政府和市场、资金和基金、制造和服务、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有效破除主体协作壁垒,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从有到优,创新引领勇攀应用示范高峰

十余年求索,物联网从概念走向落地。无锡坚持创新引领,以需求导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以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重点聚焦激活创新引擎、引育市场主体、扩大示范应用三大方面,推动物联网发展再攀高峰。

激活创新引擎。主导制定全球首个物联网体系架构标准,参与一半以上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年均授权发明专利超2000件,高性能MEMS传感器、异构感知融合、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等一大批创新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创新已经成为无锡物联网集群发展的“第一杠杆”。

激活创新“存量”资源。无锡注重发挥驻锡科研院所创新力量,深入实施“一所一策”计划,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船重工702等开展战略合作,充分释放“大院大所”创新优势,促进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集聚创新“增量”资源。以促进中心为核心,无锡加速建设物联网创新载体,获批创建国内首个芯片封装测试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国家超算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字号创新载体178家,高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据悉,目前促进中心重点建设的MEMS传感器协同创新平台,将根据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具体需求,打通MEMS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环节,或可有效解决物联网底层的短板问题。

引育市场主体。3000家以上物联网企业集聚,物联网领域上市企业超70家以上,形成了涵盖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智能硬件、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这归功于无锡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对外招引+向内扶持”多主体培育路径。

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各环节,无锡完善重点物联网企业招商名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如招引航天科工无锡物联网安全生态基地、斯润天朗车联网运营总部等项目落地;与平安、北京邮电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华为开展新一轮深化战略合作等。

另一方面,坚持“扶强孵新”的企业培育模式。扶持新潮集团、远景能源等一批本土骨干企业,无锡鼓励其瞄准前瞻性领域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搭建孵化载体,无锡孵化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无锡海创江南众创空间为例,该孵化平台两年多来已成功孵化200多家企业,专注于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发展领域。

扩大示范应用。全球第一个城市级车联网(C-V2X)项目、全国第一个智能变电站、第一个食品溯源项目、第一个水利规模化智能监测……无锡纵深推进物联网技术与其他行业深度耦合,示范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牢牢抓住示范应用这个打通技术与市场的关键点,我们加速促进物联网相关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将零星的既有应用‘串珠成链’,打造一系列‘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智慧解决方案和运营管理模式,力争为全国乃至全球规模化应用提供样板。”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吴燕说。

作为无锡物联网应用示范的重要场景之一,无锡车联网发展持续进阶:2018年启动无锡车联网(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一期)和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建设;2019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今年无锡再度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首批试点城市,启用全国规模最大的双向170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群。

从优到强,巩固优势做强产业集群地标

“十三五”期间,无锡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速超20%。今年,无锡物联网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物联网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站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新起点上,无锡将锚定世界级集群培育目标,加强系统化布局、加快生态化构建、促进高端化升级、开展国际化合作,重点聚焦做强核心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企业、夯实拓展应用示范、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广泛开展合作交流等,巩固扩大物联网产业领航之势,,进一步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地标影响力。”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建军说。

做强关键核心链条。产业发展要确保重点环节不掉链子。无锡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打造物联网等10条地标性产业链”。聚焦物联网,无锡将以更加务实举措全面梳理产业链家底,在各细分领域进一步厘清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关联产业,聚焦核心产业链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从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多维度加大政策支持。

培育产业生态企业。今年,无锡发布《无锡市物联网平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重点支持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是物联网集群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的优势所在。无锡将持续培育平台型企业,搭建专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载体,畅通上下游企业合作渠道,提升产业生态能级。”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左保春说。未来,无锡将进一步强化头部企业的招引服务力度,遴选并重点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的物联网“小巨人”企业及平台型企业。

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示范应用是打通技术和市场的关键点。无锡以应用带产业、以示范开拓市场,已覆盖工业、交通、环保、医疗健康、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未来,无锡将坚持供给引领、需求牵引,加快推进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重点系统场景应用,积极建设车联网先导区及实施项目,真正让物联网走进生活、促进生产。

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是产业发展强力引擎。无锡将进一步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支持链上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基础研究、网络传输、行业应用、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等领域勇当科技和产业开路先锋,力促物联网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升级。无锡还将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大力引育物联网产业“高精尖缺”人才。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新发展格局下,开放合作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无锡一方面将协同联动长三角城市群,面向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部署物联网传感节点,建设城域物联网专网,加速汇聚长三角物联网高端资源,放大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将构建完善跨境产业协作与交流体系,扩大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品牌影响力,持续加深无锡物联网集群在全球物联网版图的时代印记。(殷晴 郭文嘉)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