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核心提示: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开放,这个消息引起业内外人士的议论。有三个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一是在央行的通知中,允许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来自行商议利率。二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直接受益方将是有实力的国企和央企。三是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绝不能被“误读”、“误解”和“误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能由此认为中国的贷款利率将会迎来“低息化 ”、“低率化”时代。
编者按: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无疑会带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那么,在短期内,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否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有哪些风险需要防范?是否需要配套出台风险管控工具?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期望新政的出台能够使地下钱庄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影子银行会并入阳光金融之中。金融阳光化了,中国的经济肯定可以获得足够的“太阳能”并持续发展。——刘志勤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刘志勤
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开放,这个消息引起业内外人士的议论。舆论的主要反应是感到意外。许多媒体在报道此消息时采用“突然”两个字:“利率市场化大门突然开启”或“央行突然发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许多专家也对在这个时间点宣布放开利率市场表示“惊讶”,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时间。不久前,在讨论国债期货上市的时候,很多人士还坚持认为,利率市场化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然而,央行的一纸通知,就结束了“何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迷惑和争论。
尽管人们对放开金融机构利率市场的管制呼声很高,但是一旦真正面临利率市场化时,依然感到思想准备不足:市场准备好了吗?金融机构们感到利率市场市场化的紧迫性了吗?认真研究市场反应,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对利率市场化后的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
有利于加速金融市场化
在央行公布这一通知当天,笔者和一位国有银行老总请教当前利率市场开放的意义和影响如何,对方出乎意料的平静。
首先,利率市场管制改革是老生常谈,早已没有新意。对市场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各行由于有存贷比的硬性要求,各自资金规模有限,没有新的额度,或者没有多余的头寸,哪有钱去做融资。其次,票据贴现利率的管制在市场上早就被市场“化解”了,此次通知宣布取消对票据贴现利率的管制,只是完成了一个授予“正式身份”的程序而已,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但是,不管怎么样,央行此时“提早”(出乎市场预期)宣布放开利率市场管制,对中国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化是个十分重要的信号:打破行业定价垄断,推动有序健康和公平的竞争,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战略目标,应当是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的。在通知中,列举了三个“有利于”就是指明了这场涉及中国未来经济改革走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走的道路,这表明,中国的现时改革已经开始摆脱了原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模式,而是采用更直接,更坦率,更科学的方式推进改革。
三大问题应引起关注
然而,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
一是在央行的通知中,允许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来自行商议利率。何谓“商业原则”,却从来没有一个法律界定。一般人可能认为,公认的“商业原则”就是“诚实守信,双方自愿”。然而,这个民间原则能否对商家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往往会出现“各自表述”、“各自理解”、“各自行事”的混乱局面。在市场资金出现短缺的情况下,出现高利率恶性竞争的现象将会破坏和撕裂市场的规范性,会极大地破坏市场的稳定性。如果出现这个现象,企业融资的成本就不可能降低,甚至会加重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直接受益方将是有实力的国企和央企,因为它们具有资金实力,在和金融机构定价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这些企业极有可能拿到最低的定价,可以充分享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益。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中小企业依然贷不到款(因为没有真正的定价权),或需要支付较高的利率才可能获得银行“关照”。
因为一般银行会把在和国有企业交易中的利润损失,转嫁到其它中小企业身上。而且,这种“损失转嫁”反而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所以,如何保证利率定价市场的公平性,保证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远比取消利率市场化管制更加复杂,更加困难,也更必要。
三是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绝不能被“误读”、“误解”和“误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能由此认为中国的贷款利率将会迎来“低息化 ”、“低率化”时代。因为,低息、低率决不是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标,而是为了利用好这个杠杆,给市场提供更合理、更理性、更规范的利率市场,这对于中国下一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化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在央行这个简短的通知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词就是“自主”二字: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最后提到“自主定价”的概念。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自主”并不代表“自由”,因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的实体经济体系,只要是在这个实体经济体系内,各个行业,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也相互依存。认为“自主确定”就可以不顾市场规则、随心所欲的“自主定价”,必然会导致新的信贷漩涡,催生新的“无钱”可贷的危机。
笔者认为,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是保护和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老问题。如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这个改革仍需要继续深化和细化。目标一旦实现,前几年中国出现的地下钱庄和影子银行怪象,应当能够得到有效地遏制。地下钱庄的出现和存在的重要土壤,就是借贷市场的利率定价权被垄断所致,人们只好求助私下和地下的交易,以求获得最直接的利益。期望新政的出台能够使地下钱庄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影子银行会并入阳光金融之中。金融阳光化了,中国的经济肯定可以获得足够的“太阳能”并持续发展。目前进行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是利率改革的第一步,更为复杂的存款利率改革将更会考验中国式金融发展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