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股市十大焦点事件
核心提示:编者按: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热点事件,而今年看来,各事件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是各有热议三、五月,但每个事件背后都让投资者不得不为之深思。古人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将这些事件一一重现,是因为我们坚信,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投资亦如是。
1温州民间信贷引发蝴蝶效应
上市公司高利贷现象引关注
事件回放:9月21日,温州乃至全球最大的眼镜商之一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走美国躲避债务,当地俗称“跑路”,从而引爆了温州集中出现的企业主“跑路潮”。另据拥有2000多家会员的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透露,今年以来温州“跑路”的中小企业主超过50位。这些人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
温州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对上市公司高利贷存在风险的关注。据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上半年上市公司含有“委托贷款”字样的公告较去年同期增加32.3%。有的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被评论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
点评:在今年信贷紧缩、流动性紧张等因素影响下,众多中小企业由于难以从银行贷到款,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并由此推动借贷利息一路疯涨。正是在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投机主义刺激下,一直敢为风气先的温州更是上演了“全民借贷”,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最新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整个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
显然,这种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高利贷就像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旦最后一棒逃离了,整个游戏就会崩盘。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市公司却不差钱。于是,一个成了苦主,一个成了债主,出现多家上市公司投向“高利贷”。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虽然委托贷款的利率高,但隐含风险也很大,对业绩的支撑不可持续。(胡潇滢)
2后高铁时代来临
“寄生”铁道上市公司面临转型
事件回放:7月23日晚间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间,两列列车发生追尾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在引起人们对高铁安全反思的同时,实际参与到中国高铁链条中的32家上市公司也因此被波及。
高铁概念板块整体呈现“瘦身”势头,事故发生后不久,曾经光芒四射的“高铁双璧”: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股价连续下挫,总市值大幅缩水,沦为A股总市值缩水最严重的高铁概念股。除此之外,包括中国铁建、天马股份、太原重工在内的概念股也纷纷下挫,以此计算,高铁概念公司整体市值缩水数百亿元。
点评:一场事故,让中国高铁陷入一场巨大的噩梦之中。
此前,高铁投资曾经有“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高铁概念也一度让资本市场浮想联翩,不少投资人士公开表示看好高铁投资机会,重仓高铁概念股的基金更是不在少数。
与铁道部有密切关系的上市公司,当初之所以能够登陆A股市场,正是受益于高铁的建设,随着政府对铁路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高铁行业自2008年开始迎来发展高峰期。由此,一批中小公司凭借铁道部专属供应商身份获取大量订单,在类垄断的模式中获得业绩高成长,成功实现了资本市场IPO。
但类垄断模式实现业绩高成长背后,同时暗藏着过度依赖铁路业务留下的隐患。此次“7·23”事故让高铁概念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不仅仅改变高铁板块原有的超速发展态势,若整个产业链放缓,则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后高铁时代已经来临,曾经的高铁公司紧紧抓住铁道部就可以高枕无忧,然而今日,危机近在眼前。高铁概念公司如何谋求新突破、继续保持业绩的快速增长,我们将拭目以待。而对于创业板的高铁概念股而言,如何保持“双高”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胡潇滢)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