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股份IPO搁浅 改革如何变局圈钱时代
新华08网上海5月9日电(记者潘清)本该在9日上网发行的海达股份,却因询价机构数量不足20家而被迫在IPO路上止步。而这正值新股发行规则“新旧交替”之际。
制度更替之下,困扰股市多年的“三高”发行能否被遏制?不断推进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又能否助推A股走出“圈钱时代”?
询价机构“喜新厌旧” 海达股份IPO“搁浅”
按照日程表,海达股份5月4日完成初步询价及推介工作后,于9日上网发行。但就在此前一天,海达股份却发布公告,根据保荐机构华泰联合证券的统计,本次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共计19家,不足20家。经公司和保荐机构决定中止发行。
这也使得海达股份成为继八菱科技、郎玛信息之后,第三只IPO中途“搁浅”的新股。
只是,海达股份此番遭遇的尴尬有着更加特殊的背景。4月28日其启动IPO之时,恰是证监会公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日。
按照原规则,新股网下配售比例为20%,且有三个月的锁定期。而新规不仅将网下配售比例提高至50%,更取消了锁定期的限制。
对于询价机构而言,采用新规发行的IPO项目显然比沿用旧规的海达股份更有吸引力。加上近期部分新股上市后表现不尽如人意,海达股份遭到“喜新厌旧”的机构遗弃便不足为怪了。
海达股份折戟“新旧交替时”,也使得未来一周的新股发行备受关注。据了解,下周发行的7只新股中,瞄准创业板的同大股份、博晖创新、麦捷科技全部采用旧规,而浙江美大、东诚生化、顺威股份等三只中小板新股及沪市新股华贸物流则将“尝鲜”新规。
制度变革效应渐显 IPO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事实上,在海达股份IPO“搁浅”之前,发行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令IPO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去年宣布暂时退出新股发行询价的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期又“高调”回归。华宝兴业基金为此作出的声明说,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完整的制度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必将推动A股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为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类投资者理性参与新股发行询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系列统计数据,或可为华宝兴业基金重回一级市场提供动机。截至5月2日,今年以来全市场64只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为25.70倍,平均市净率为6.80倍,分别较2011年的37.85倍和12.43倍大幅下降逾三成和45%。
另据统计,截至5月2日收盘,今年上市的64只新股发行以来平均收益率为14.56%。而2011年上市的282只新股,以发行价和当年底收盘价计算的平均收益率为-9.15%,其中199只年底收盘跌破发行价。
“这表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力推动了新股发行定价向理性的回归,也为市场各方参与新股投资获取合理回报奠定了基础。”华宝兴业基金有关负责人说。
超募势头被遏制 新规能否助股市走出“圈钱时代”?
源自于定位的偏差,长期以来A股市场难以改变“重融资、轻回报”的形象。而高市盈率发行以及严重超募,更令一级市场背上“圈钱”的骂名。
有数据显示,2010年300多家上市公司超额募集1600亿元。其中国民技术以逾585%的超募率,成为创业板的“超募王”。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年报显示2010年和2011年这家公司净利润分别大幅下降了27%和近四成。
2011年,IPO延续超募状况,在近1300亿元的超募总额中,仅华锐风电一家就超募了60亿元。
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直击“三高”,已经令一级市场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
上周,创业板新股迦伟股份以27倍市盈率发行,但其3.85亿元的实际募集资金,与4.3亿元的计划相比打了个“九折”。即使以3.6元的“白菜价”发行,宏昌电子也仅完成了其6.2882亿元募资计划的57%。
不过,超募现象的改变并不代表一级市场顽疾被彻底治愈。近日上市的新股上市无一例外遭遇盘中临时停牌,也表明二级市场“炒新”之风犹盛。
业界资深人士贺宛男表示,在监管部门新政重压之下,短期内新股“三高”有望得到抑制。但在本周近700只“准新股”排队待审、下周7只新股密集发行的背景下,要真正让“圈钱时代”一去不复返,恐怕还“有待时日”。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