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辗转沪港两地 寻梦资本市场 借壳金丰投资 绿地拟上A股

辗转沪港两地 寻梦资本市场 借壳金丰投资 绿地拟上A股

上海证券报2013年07月03日04:12分类:新华社报刊

7月1日,临时停牌的金丰投资发布公告称,6月28日晚接控股股东上海地产集团通知,将研究有关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因此停牌。上证报独家获悉,所谓“重大事项”指上海地产集团将把金丰投资“卖壳”给上海本地一家未上市企业。此举也是上海国资资产重组和整合的大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昨天,上证报记者多方采访证实,金丰投资的意向借壳方为世界500强企业,上海市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集团——上海绿地集团。由于该事项仍处于筹划阶段,面对上证报记者的询问,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以“有可能”谨慎回应。而对于有关“同业竞争”等诸多细节问题,张玉良称不方便评论,并多次表示“感谢关注”。

沪港两地接连收壳

金丰投资的潜在“新主”绿地集团并非等闲之辈。

资料显示,绿地集团成立于1992年,主业涉及房地产、能源、金融等多个产业。在2012《财富》世界企业500强中位列第483 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73位,在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1位。2012年,绿地集团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2450亿元,利税总额240亿元,总资产超过2350亿元。和旗下其他资产相比,房地产是绿地集团的绝对主力。2012年,绿地集团以1078亿的总销金额,位列房企销售排行榜第二位,仅次于行业龙头万科。今年上半年,绿地又以653亿的总销金额再次稳坐第二大房企之位,据此简单推测,绿地今年销售总金额或超13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地产巨鳄。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实力强劲的龙头房企,多年来徘徊于资本市场门外。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绿地集团即传出整体上市的消息,但随着2008年开始一轮紧似一轮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绿地的上市之路频添变数。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2010年时公开称,对于几年前没有抓住资本市场的机会深表遗憾,“以前我们思想不够开放,觉得自己体制蛮好、资金不缺,不需要到资本市场融资。现在看,如果早点上市,资金多了我可以成倍放大,可能现在已经上得更快了。”

不过,绿地始终未放弃登陆资本市场的努力,并将视野转向了港股市场。约2个月前,绿地集团成功入主香港上市公司盛高置地,以共约30亿港元的总代价认购盛高置地增发的普通股及无投票权可换股优先股,成为持有扩大股本后60%股权的第一大股东。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当时,绿地相关人士就对上证报表示,在交易完成后的三年时间里,盛高置地将是绿地在房地产发展或投资业务方面在港股的唯一上市公司。长远来看,不排除将部分资产注入盛高置地,比如海外资产及酒店业务。但绿地集团市值更庞大的住宅及其他业务,仍不排除寻找合适机会实现A股上市。

没想到的是,这一低调的提示,在2个月后就变成了现实。

不过,虽然目前能证实绿地集团入主金丰投资,但收购的具体形式,注入资产的时间点和标的,都尚待解密。一位从金丰投资体系分离出来的房地产资深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绿地将房地产业务注入金丰投资的可能性更大,若如此,金丰投资这个在1992年即上市的上海“老八股”之一,将在资本市场再发新芽。

静待房企重组审核放开

市场对绿地迅速借壳A股上市公司如此吃惊,另一原因是由于在房地产宏观调控背景下,房企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的政策限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2010年10号文)和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底,以及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暂停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对于房地产企业是否违反国务院有关规定的情形,证监会在进行相关审核时,将依据国土资源部的意见进行认定。

在实际操作中,从2010年至今,上市房企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从未获得突破,无论是借壳、增发,还是IPO,几乎处于“绝缘”状态。但这也直接导致了诸多连锁反应:房企资金链紧张影响发展、为融资而剥离房地产业务、房企拿到了壳资源又不得不转手退出、以及远赴海外上市等。

不过,自今年3月以来,房企再融资审批屡传松动迹象。有房地产业内人士透露,对于优质房企,监管层考虑有条件放开再融资审批。其一部分原因,是防止更多优质房企资源流向海外,并解决优质房企多年来无法融资制约发展的问题。本报此前曾独家报道,包括中茵股份等多家涉房企业相继披露了再融资方案。中华企业等老牌房企也十分期待再融资开闸后可能带来的融资机会。

而绿地在此时筹划入主金丰投资,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更为乐观的预期。不过,据记者了解,绿地入主金丰投资并不代表审核政策已经松动。一位上海国资地产公司高层透露,绿地入主金丰投资,只为房企重组及再融资开闸做好准备,一旦政策有所突破,绿地随时将启动资产注入和再融资计划。

另一看点是,金丰投资目前市值约27亿元,与绿地庞大的房地产业务规模不相匹配,其后续的资本运作引人关注。

房企囤壳或再获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数年,多家房企买入上市公司股权并成为大股东,但都因房地产调控政策而被迫止步。

比如,仅2011年,就有*ST铜城(现名上峰水泥)、*ST九发(现名瑞茂通)、旭飞投资(现名银润投资)等,被房企买壳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金昌投资在当年8月斥资1.62亿元,以协议收购原大股东股权的方式,斩获*ST铜城17.17%股份,并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金昌投资当时表示,将积极筹划*ST铜城资产重组事宜,适时调整公司主营业务。而金昌投资实际控制人潘政权的核心资产为浙江金昌房地产集团。

以同样方式,浙江新世界房地产集团在当年5月斥资1.9亿元,成为*ST九发第一大股东。另外,浙商廖春荣以2.458亿港元受让旭飞投资大股东椰林湾的控股股东香港远基100%股权,借此持有旭飞投资18.18%股权,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廖春荣旗下核心资产上海银润控股,同样主营房地产业务。

然而,在房地产调控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上述房企的“囤壳”举动并未开花结果。由于政策迟未开闸,“买壳”的金昌投资、新世界房产最终以财务投资者身份退出。此后,房企“买壳”等候政策开闸再无新例。

“我们从2009年借壳上市至今,还没有一次再融资机会,这与企业上市的动机不符,也大大制约了发展机会。” 一家借壳成功的江浙上市房企老总向记者表示。

值得玩味的公司是旭飞投资,公司已更名为银润投资,并在今年3月进入停牌筹划重组。据资料,早在2012年10月,银润投资就披露,廖春荣实际控制的深圳椰林湾,在未来12个月,不排除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其他人全资或合作,也不排除对上市公司实施购买或置换资产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彼时,由于涉房资产的重组受到政策制约,市场普遍猜测,廖春荣将房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不大。但时过境迁,这一预测或许还存在变数。

市场人士对记者说,房企大鳄绿地集团入主金丰投资,其事件影响远超此前房企买壳的案例。“不排除后续有更多房企买壳,等待审核政策开闸,再注入房地产业务曲线登陆A股市场。”

绿地借壳利好多家公司

由绿地借壳金丰投资引来的利好可能还涉及更多企业,比如天宸股份。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绿地集团股权结构中,上海国资委持股51%,员工持股46%,天宸集团和社会公众持股3%。

根据天宸股份2012年年报,截至2012年底,公司持有绿地集团2.95%的股份,投资成本为3428.42万元。今年3月5日,天宸股份公告,根据绿地集团2012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审议通过的《关于2012年利润分配议案》的规定,公司可分得现金红利3419.68万元,且本次投资收益将全部计入今年第一季度当期收益。

昨天下午,在绿地借壳金丰投资传闻出现后,天宸股份直封涨停。一位地产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随着绿地集团在中国香港和内地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其扩张速度也会加快,这对天宸股份来说,一定有对投资回报的正面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企业值得关注,那就是上海本地上市房企,尤其是同属上海地产集团旗下的另一个上市平台中华企业。此前,有消息称,随着上海国资整合进程提速,上海房地集团作为国资委全资控股的企业,拟将全部房地产业务归入中华企业,以解决与旗下其他房企的同业竞争关系。

随着金丰投资壳资源的顺利出让,上海房地集团对中华企业的资产注入也有望加速。“无论是资产注入还是再融资,中华企业都在积极酝酿与筹备,一旦相关政策开闸,估计市场很快会看到相关动作。”一位接近中华企业的市场人士称。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