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加快结构改革正当时

加快结构改革正当时

中国证券报2013年07月08日02:22分类:新华社报刊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

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所有人的话题。去年,中国GDP增长创13年来新低,至今尚未出现好转迹象。但决策层似乎认为这一趋势实际对经济发展有利,因为它能刺激推进结构改革,实现确保GDP平衡稳定增长的长远目标。

近来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评估充满了悲观情绪。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从8.4%调降至7.7%。此外,最新公布的央行数据显示中国各银行5月信贷总额仅增加了6660亿元(约合1080亿美元)———较之去年同期出现了约1350亿元的下降。但单纯提高信贷额度恐怕无济于事。鉴于2008年来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已经使中国未偿还贷款接近GDP的两倍,新增贷款主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用于偿还旧账。因此,未偿还贷款余额并未上升恐怕更值得关注。

对房地产行业管制从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8年以前的年均超过25%下降到今天的20%左右。此外,中国欠发达的东部地区增速为全国平均增速的一半不到。结果导致占中国GDP近半壁江山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从繁荣期20%的平均增速下降到2010-2012年的不到10%和今年一季度的7.8%。因此,恢复中国GDP增长的关键是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少回到25%的水平。新一轮刺激政策能即刻调动中国的过剩产能和未充分利用的经费(比方说已经完工的不动产资产),重现年度GDP达到9%的增速。

但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愿不愿启动新一轮增长刺激计划,取决于决策层能容忍GDP增速下滑到何种程度。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领导人会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有些经济学家预测除非GDP增速滑落到7%以下,否则决策层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东亚其他快速增长经济体的经验表明,货币升值可以刺激政府和企业推行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但官方固定资产投资随后的大幅增加(仅2009年一年增幅就达到32%)延缓了结构改革的步伐,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泡沫问题。无论多么痛苦,政府现在必须消除2008-2010年因刺激计划导致的过度投资。这意味着在允许经济持续放缓的同时,保持宏观政策面相对偏紧,从而迫使地方政府及企业部门找到新的增长点。

外来冲击和内在的工资上涨压力可以对政府和企业推行结构改革构成有力的刺激。比方说,人民币升值从2004年起就开始影响以出口为主的中国沿海地区。在经济放缓导致众多厂商加速向内陆省份或邻近国家搬迁时,沿海地区开始呼吁扩大开放、深化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

当然,GDP增长低于8%不仅无助于完成结构改革,还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并损害中国经济。而如果就业压力达到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的严重程度,则经济持续放缓无疑会引发政府干预。但政府容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是因为十年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已经使就业压力显著下降,各行各业的工资上涨就可以印证上述趋势。当前环境非常有利于建设更强大、更稳定的经济,这符合决策层的希望,也符合中国之所需。(本文来自Project Syn-dicate)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