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为“企业大脑”寻求平衡的支点

为“企业大脑”寻求平衡的支点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26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王传言

在企业中,董事会的作用重大。更多时候,人们将董事会比喻成企业的大脑,成为企业宏观决策和微观事务的决定者。所以,“企业大脑”的运转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状况,那些成功的企业并非天然由于“企业大脑”的运转俱佳,只有那些经久不衰的企业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大脑”运转良好的典范。被誉为“定位之父”的营销大师艾·里斯的著作《董事会里的战争》,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最好诠释。他试图让企业家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企业中,唯有“左脑”和“右脑”平衡,才能最终走向卓越,否则,残缺的“企业大脑”最终会将企业引入歧途。

传统的企业中,习惯于“左脑”式思维,即管理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只要处理好效率问题和内部管理即可成为卓越的企业。而对于“右脑”式思维,即营销思维往往忽略甚至不屑一顾。而从实际的运作中看,这些只重视“左脑”而忽视“右脑”的企业尽管曾经辉煌过,但无一例外走向了衰亡。这其中就包括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以及松下、日立等以“精益”管理著称的日本企业。之所以如此,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企业来说处理好内部管理和效率提升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企业与外部产业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这恰恰是营销不能缺少的因素。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右脑”思维模式,直接导致对企业营销和战略的忽视。

既然企业董事会作为“企业大脑”要进行不同的思维模式,“左脑”还是“右脑”是一个选择,在其背后乃是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的争辩。该书又以翔实的案例剖析了在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上的25种区别,以细节的形式对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进行对比。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比较两种思维的利弊关系,指出在董事会的运作过程中两种思维模式各自存在着的优势和劣势,努力为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找寻一条合适自身发展的思维模式。当然,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对任何企业来说都属于两种思维平衡的模式,而绝非割裂两者关系的模式。这样的结论对于美国本土企业意义非凡,其实对于中国的企业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健全而平衡的“企业大脑”,乃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左脑”和“右脑”的思维可以掣肘,可以争辩,更可以演习,但是从书中所列举的25种区别来分析,唯有平衡两种思维模式才是唯一的出路。当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有效预防的就是观察那些经典企业的范式,比如可口可乐和宝洁。从现实的企业身上学习到“企业大脑”平衡哲学,为企业最终走向卓越做好最佳铺垫。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