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资本入局 上市公司定增“新异”纷呈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定增再融资出现新趋势:募集资金同时不忘引入“新鲜血液”,有的是为了引进新主,以图让公司发生质变;有的是为了给未来运作带来活力。而从这些入局者角度看,各路资本或为规避监管新规,或为未来操作留后手,采取不同方法进场。各取所需,造就上市公司定增案例“新异”纷呈。
一边募集资金,一边引入“新鲜血液”,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再融资出现新趋势。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事先确定对象的非公开发行案例数量已经超过以询价方式进行的定增案例,与之相随的是需求供给方的易位与众多新型资本运作手段的勃发。
红塔证券投资银行事业总部总经理沈春晖在其认证微博上表示,目前非公开发行中机构投资者(发行对象端)驱动的迹象很明显,比重将越来越大。另有市场人士认为,一方面,多元化的运作目标需要更多复杂的交易结构;另一方面,高持股比例的财务投资者或许是并购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大规模发展的先声。
现象1:大股东配合外来资本进场
在原大股东的配合下,外来资本通过定增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却不谋求控制权,多数是为了暂避借壳新规,待时机合适再进行下一步运作
典型案例:东晶电子、科华生物和长园集团
通过定增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却不谋求控制权,近期这样的案例不断出现。最近一例是科华生物,方源资本旗下的LAL公司认购上市公司全部2500万股新股,加上此前从四名自然人股东手中收购的4925.97万股,LAL公司最终将持有上市公司15%股份。有趣的是,在掏出4亿“真金白银”支持上市公司的同时,LAL公司却表示,虽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无实际控制公司的意图,也未与其他股东达成一致行动协议,因此并不成为控股股东,科华生物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同样的案例还有去年底推出定增预案的长园集团与东晶电子。如果定增顺利完成,前者第一大股东将变为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所创立的股权投资基金,持股比例14.8%;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则变更为国金通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千石创富,持股比例同样为14.8%。并且,两者均承诺,不谋求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有意思的是,上述外来者的“入局”均得到了原大股东的配合。在认购科华生物新增发股份之前,LAL公司从上市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徐显德、沙立武手中分别收购了3905万股和877万股股份,实际控制人为引进战投主动让位的意图昭然若揭。
长园集团与东晶电子则是“暗渡陈仓”。在定增预案发布时,两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均高于新进的财务投资者。不过,其随后不断减持,从而使新进股东的持股比例“被动”超越自己。其中,东晶电子实际控制人李庆跃在去年12月9日一次性通过大宗交易减持700万股,减持比例3.7%;长园集团“当家人”长和投资更是在三个多月内令自身持股比例从预案发布时的25.76%剧降至10.76%。
如此运作,在A股市场此前几乎没有先例。一位投行并购部门的高管表示,这可能与借壳新规有关。“借壳不好弄了,那么先在上市公司拿个大股,也不表明意图,就先等等看看。在相关承诺过期后,看时机合适进行下一步运作。”根据相关规定,如果单纯显露控制意图,需提交收购报告书及相关的独立财务顾问意见,将令程序趋向复杂。
不过,即使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对于上市公司未来运作也能带来活力。如科华生物,就明确提及本次战投的引入将有利公司日后的并购。“我觉得并购基金在中国可能还是要依托上市公司展开,否则,纯金融资本进入产业的客观难度会非常高。一方带来钱和运作能力,一方带来产业经营能力和退出渠道,强强互补。”前述高管表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