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08网北京3月25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一些经济界人士表示,改革投入体制是改变科研方式的根本途径。
“效率低下是最大的财政浪费”,多位专家教授表示,科技改革首先要改变以行政条口、行政级别分配科研经费的现状,这是造成科研活动“封闭、分散、低效、浪费”怪圈的根源,也是避免部门乱花钱乱分钱、少数学霸学阀垄断科研经费、腐败案多发的突破口。制定符合现代化科研要求,公开透明的经费使用制度,是改革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科研经费使用实质是财政分配问题。我们现有的由各级财政集中资金,然后分拨给各个部门,再向下撒胡椒面的做法,造成浪费低效,而且容易腐败。政府搞的科研项目很多是“伪项目”,结果就是经费乱分乱花,或者进了少数人口袋。这种财政经费集中起来由部门花的做法,在发达国家是“天方夜谭”。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没有预算支配权,财政经费使用由国会决定。我国2013年财政科研经费高达5000亿元,从经济运行效率来说,我国最好是停止条块分配财政经费的做法,每年可节省几万亿,可以将企业所得税从25%降低到23%,或者降低增值税流转税,企业结余资金可能自己去找专家教授,这样创新效率最高。
于学军表示,政府发钱给企业搞研发,效率不高。因为好企业不一定能拿到钱,拿到了钱成本也高,而不好的企业又糟蹋了。有些大企业,号称产值多,但是利润很少,这样的企业就不应该享有国家拨款,创新资助。其实企业不需要政府发钱搞研发,通过税收激励研发才是企业真正希望的。税收调节是源头调节,对国家要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行业,最好通过给企业税收优惠的方法,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董事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说,财政的钱,如果一定要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就应该变“前补贴、前支持为后补贴、后支持”,起二次调节作用。在企业完成项目以后,按照重点环节一个节点一个节点考核。这样,没有实力的企业就不敢拿、不想拿,有实力的企业才会认真做项目,完成项目后心安理得拿补贴。这样企业有需求才能得到钱,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人翁。
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有关负责人说,要谨防改革在执行中变相走样,继续为少数人服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必须形成管钱、分钱、监督三方分离的体制,彻底改变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状况,同时要防止改革成了近亲繁殖、继续垄断资源的手段。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庞大,需要引入真正的第三方监督。在经费使用上,引入社会监督;在成果考核上,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依据。
(本稿件由记者邓华宁、俞俭、许祖华、赵孟卓、丁静、杨宁、吴晶晶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