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航
首页 > 国际财经 > 美国 > “斯诺登”会否开启“换谍”新模式

“斯诺登”会否开启“换谍”新模式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03日12:51分类:美国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新华每日电讯》8月3日在三版“好望角”国际评论栏目发表吴黎明撰写的文章《“斯诺登”会否开启“换谍”新模式》,文章如下:

从斯诺登跨出谢列梅杰沃机场的那刻起,这个现实版的谍战片正式进入“第二季”。看着斯诺登悄然离开谢列梅捷沃机场的背影,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笔者在德国常驻时,常带国内客人到柏林与波茨坦之间著名的“间谍桥”——格里尼克桥去看看。这座1948年重建的铁桥古色古香,已名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桥中间那醒目的白线让人记忆犹新。原来,冷战时白线西边属原西德,东边归原东德,是当时东西两大阵营交换间谍的前沿。

经典的一幕大致是这样:约定时间一到,桥两端分别跑出美国海军陆战队宪兵和苏联克格勃特警,他们带着各自捕获的间谍走到白线处停下,无声地进行间谍交换。枪口对峙中,间谍们各自继续前行,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自1962年至1986年,美苏两大阵营在这里交换过上百间谍,包括苏联间谍“千面人”阿贝尔和美国U-2飞行员鲍尔斯。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冷战时期的换谍行动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步。众所周知,间谍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在现代文明社会之前,对敌人间谍的处置大都是血腥的。即使是一战、二战之时,对敌方阵营间谍毫不犹豫的处决依然是首选,知名者如“拜金女谍”玛塔·哈莉。

后冷战时代,美俄之间的间谍战依然在进行,虽然规模已今非昔比,但这种“换谍”模式也未随着冷战而烟消。让世人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7月美俄在维也纳机场的换谍行动:俄罗斯用4名西方间谍,交换10名被美驱逐出境的俄间谍,包括后来爆红的美女间谍安娜。

而今,斯诺登模式意味着美俄之间间谍的善后模式有了新变化,从略带温情的“交换”蜕变为一定程度的“硬顶”。

这种变化一方面表明俄美双方公开、私底下的较量未成功“对表”,美国没有祭出像样的东西与俄罗斯进行交换;另一方面,国际舆论和俄罗斯国内民意对斯诺登一边倒的支持让克里姆林宫也不得不掂量掂量。两大因素结合,促使普京“大帝”再次展现强人风范,让斯诺登不再是机场中转区的浪人。

从美国方面来说,一味的“硬要”也导致了俄罗斯的“硬顶”。更让克里姆林宫恼火的是,10天前美国施压立陶宛引渡俄罗斯人乌斯季诺夫,他被美国司法机构指控非法携带军民两用品出境。美国不给“面子”,强者如普京,当然会反戈一击。况且,手边有斯诺登这个送上门的“棋子”,当然可以调动起来戏耍白宫一番。

当然,斯诺登这盘棋并没有下完,“第二季”才刚刚开始。俄罗斯只给了斯诺登一年的难民身份,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时间用来做文章,想让美国囧多久就多久,掌控了主动。斯诺登可以选择一年后再度申请难民身份,也可以飞往南美能提供政治庇护的国家。一旦美国能拿出像样的筹码,莫斯科“变脸”也并非不可能。

必须指出,把斯诺登扯上俄美关系的大局多少有些夸张,更何况美俄关系已经足够糟糕,再坏能坏哪里去?虽然短期内会对双边关系带来一定阴影,但作为国际舞台上经验老到的大国,美俄双方都心照不宣:谍战与外交,一码归一码。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谍战大戏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换个角度看,与传统谍战比,斯诺登事件算是全球谍战戏中的一出“非典型”事件。其一、斯诺登本人非俄罗斯的自己人;其二、俄罗斯并非是主动介入,是斯诺登自己送上门来;其三、即使在俄罗斯情报部门眼里,斯诺登的做法也犯了谍界的“行规”。试问,若是对斯诺登太过友好,一旦自己的人也效仿反水该如何?

正因为斯诺登事件的“非典型性”,俄罗斯处置有其特殊性,美俄之间传统的“换谍”模式不会因此一朝被废。在不远的将来,类似格里尼克桥换谍的那一幕可能还会上演。(完)

[责任编辑:王钦炜]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