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美联储进入缄默期前 多位联储官员发表鹰派讲话

新华财经|2021年12月06日
阅读量:

北京时间12月16日凌晨,美联储将公布2021年最后一次利率决议。按惯例本周美联储已经正式进入缄默期,此前包括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多位联储官员发表了鹰派讲话。

新华财经北京12月6日电(崔凯)北京时间12月16日凌晨,美联储将公布2021年最后一次利率决议,主席鲍威尔也将召开新闻发布会。按惯例本周美联储已经正式进入缄默期,此前包括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多位联储官员发表了鹰派讲话。

上周,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已在全球至少3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世卫组织指出,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范围造成感染病例激增的风险“非常高”,并可能给部分地区带来“严重后果”。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也警告称,奥密克戎毒株可能不久将成为在美国传播的主导新冠毒株。目前,投资者密切关注着更多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消息。

北京时间周五晚间21:30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报告显示,11月非农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1万人,远远低于预期的55万人,前值从增加53.1万人小幅上修至增加54.6万人。同时公布的11月失业率录得4.2%,低于预期的4.5%;失业率连降六个月,首次恢复到新冠疫情爆发前水平,创2020年2月以来新低。

在非农公布后,2022年FOMC票委布拉德在讲话中重申支持美联储加快缩债步伐。布拉德表示,美国经济已经复苏,有望继续增长;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但可能会变得更强劲。美联储应取消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可能会考虑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讨论加速取消宽松政策。

此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与财长耶伦一同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季度听证。两人就高通胀、奥密克戎新变种病毒对经济的影响、美国债务上限等关键议题发表观点。鲍威尔在讲话中表示,“现在是时候放弃关于通胀‘暂时性’这个词了”。并提及,随着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长,美联储可能会更快地完成缩减购债,“可能加速缩减购债,令其提前几个月结束,我们将在下次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

鲍威尔的讲话被市场视为美联储转鹰的信号。除此之外,还有多位联储官员暗示美联储可能会加速缩减宽松政策的步伐。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表示,对美联储加速缩减购债、明年加息的举措态度“非常开放”。

梅斯特称:“加速缩减购债对美联储来说无疑是更保险的举措,能让美联储有更多的选择权。考虑到目前通胀高企,就业强劲的经济数据,我非常支持这一举措。此外,若明年通胀无显著回落,美联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选择加息”。梅斯特支持在明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初完成缩减购债。值得一提的是,梅斯特将在明年成为美联储票委。

美联储理事夸尔斯在本月离职前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中,表现了更为鹰派的立场。夸尔斯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一次活动上表示,他认为“需求持续上升”正在加剧通胀,美联储应“限制需求”,以让供应链赶上来。夸尔斯表示:“考虑到强劲的经济数据,当然会支持提前结束缩减购债,如果到明年春天通胀率仍超过4%,美联储将不得不考虑加息。”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和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呼应了夸尔斯的讲话。

博斯蒂克表示,在一季度末之前完成减码可能对美联储有利,如果明年通胀还持续上升并比预期更久,美联储就可能需要提早加息。并称:“由于经济增长强劲,就业市场改善,通胀率是美联储2%目标的两倍多,我认为在第一季度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将符合我们的利益。而且,我今天早晨看到经合组织预测,说美国2022年通胀率可能超过4%。如果真是这个水平,那么我认为有充分理由推动进一步加息,甚至可能不止是我现在预期的加一次。”

博斯蒂克还表示,他认为美联储保持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这两个目标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一旦美联储开始加息,它可能会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行动,但如果通胀在未来一两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消退,它可能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来控制通胀。

戴利认为,美联储可能需要比预期更快地缩减资产购买。戴利在接受雅虎财经对话时表示,如果通胀仍然高企且就业增长保持强劲,她将对加快美联储缩减资产购买的步伐持开放态度。戴利指出,她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通胀和就业的经济报告,并在决定之前与她的美联储同事们讨论该方法。“如果情况继续按照现在这样进行,那么我将完全支持加快缩减的步伐。”

戴利在美联储高官中偏鸽派,就在上个月她还在呼吁面对高通胀保持“耐心”。市场分析认为戴利转鹰意味着缩减购债加速或渐行渐近。

上周,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言论在市场掀起波澜。欧洲美元期货定价则显示,交易员押注美联储明年6月开始加息。即使在疲软的非农数据发布后,美联储加息定价依旧维持不变,市场仍预计明年6月加息25个基点,到11月累计加息50个基点。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投机客持有的美元净多仓规模跳升至2019年6月中以来最高。截至11月30日当周,美元净多仓规模增至239.9亿美元,之前一周为221.1亿美元。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