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观察 > 正文

【财经分析】10年期国债收益率开年下行 机构提醒乐观表现背后仍存不确定性

新华财经|2024年01月05日
阅读量:

1月降息会否兑现,并未影响大部分机构看多债市的信心。

新华财经上海1月5日电(记者 杨溢仁)2024年伊始,债市延续向好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行至2.52%附近。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当前基本面、资金面环境对债市较为“友好”,但一季度总量宽松政策能否落地、“宽信用”政策发力及效果几何依旧存在不确定性。聚焦债市布局,短期更建议各机构保持组合流动性,便于随时应对调整。

年初利率震荡下探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5日,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具体来看,SKY_3M下行4BP至1.80%;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下行2BP至2.24%;SKY_10Y下行2BP至2.52%。对比2023年12月5日的收盘数据,不难发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幅度达到了14.5BP。

“显然,2023年12月末的存款降息落地点燃了债市的配置情绪,叠加部分机构年末业绩冲刺需求较强,债市由长及短,开启了抢跑行情。”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事实上,现阶段约半数的经济变量均支持利率继续下行。例如,2023年11月的PPI同比数据连续14个月为负;制造业方面,2023年11月制造业PMI数据为49.4,连续两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以下;机构偏好方面,纵观2023年12月,30年期国债的机构换手率上升至年内新高,达12.5%。”

针对“2024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会落在什么水平”的问题,中金公司此前进行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主流投资者(45.45%)选择了2.5%附近;判断能达到2.4%或以下的投资者占比为37.88%。据记者了解,相较上一期调查,现阶段投资者对利率下行空间的预期于边际上更为乐观,认为能达到2.4%或以下的投资者占比也较此前大幅提升。

短期债市波澜犹存

无疑,眼下基本面预期重估、资金面边际转松、年初机构配置需求较强、存款降息后不排除进一步下调MLF和LPR利率等因素叠加发酵,是促使债市情绪升温的关键。

然而,也有部分持审慎态度的机构认为,一月债市波澜犹存。

“从历史经验来看,2023年12月债市行情抢跑,或部分透支2024年1月的行情机会。”华创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尽管跨年后资金条件相对稳定,但总量宽松政策是否落地、跨年资金的变化,以及年初‘宽信用’政策发力及效果,仍将使债市面临不确定性,或出现行情调整。”

“时值开年政策空窗期,个人认为,左右债市定价的主要信息点有两方面。”广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指出,“一是岁末年初,逆回购连续大额净回笼。相比此前较为充裕的跨年流动性供给,央行操作的转变,提升了一月资金面的不确定性,‘日常不松,但关键时点不紧’或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二是央行披露2023年12月,三家政策性银行新增PSL规模3500亿元。PSL投放增量流动性,削弱了市场对货币宽松加码的预期。”

“我们也认为1月降准的概率或相对偏低。”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称,“一方面,1月利率债供给压力整体可控,资金面缺口或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另一方面,跨年后央行回笼等精细化操作,彰显出其避免资金过于宽裕而导致空转的诉求犹存。”

再就降息而言,“逻辑上来说,该操作有其必要性,且操作空间也在逐步打开,只是时间维度和节点仍可商榷。”谭逸鸣说。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亦发现,1月降息会否兑现,并未影响大部分机构看多债市的信心。

“虽然PSL投放后,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有所缓和,但PSL毕竟是个慢变量。”一位券商资管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认为,无论1月降息与否,靴子落地之前市场都不会简单止盈调整,偏强的配置力量,大概率将支撑债市维持向好走势。”

配置或可暂缓步伐

回到债市布局层面,当前看多的投资人普遍判断,在流动性紧张局面缓解、汇率制约减轻、货币宽松空间打开、国内基本面回升仍待财政和货币进一步协调宽松支持的背景下,2024年一季度债券利率有望迎来进一步较为顺畅的下行,因此目前仍是较好的介入时点。

当然,也有部分审慎的机构认为,鉴于1月总量政策落地仍具有不确定性,且前期市场宽松预期交易已较为充分,则年初债市料将面临“宽信用”开门红及风险偏好回升的不确定性,当前博弈资本利得交易难度较大,建议各机构关注票息策略,虽不用大幅缩短久期,但需要保持组合的流动性,便于随时应对调整。

不可否认,现阶段“宽信用”正在持续发力。首先,2023年末建筑业PMI加速扩张,高景气或延续至2024年初。其次,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约八成已落实到项目,2024年初将迎来政策效果观察期。再者,2024年初“稳增长”信号或密集释放,权益市场若有提前“春季躁动”,那么届时必将扰动债市情绪。

由此,聚焦债市择券,现阶段更建议把握流动性,等待调整机会。

“于短端来看,我们认为后续应关注资金分层是否缓和与总量宽松政策的落地情况。”周冠南称,“至于长端,2023年末,市场已提前交易了降息预期,利好反应较为充分,后续应关注‘宽信用’预期和风险偏好扰动所带来的影响,切忌盲目介入。”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